公元815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一曲《琵琶行》令“虾蟆陵”名动天下。这座被诗韵浸染的“虾蟆陵”,实为陕西方言音译的“下马陵”,据史料考证,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之中,承载着汉唐文明的厚重记忆。

虾蟆陵地区地貌图
据《长安志》引《国史补》记载:“董仲舒门人过其墓必下马,时人称其墓为下马陵。”这揭示了地名的真实由来——本是儒生尊师之举,后世却逐渐演绎出“汉武帝下马致敬”的传说。需澄清的是,董仲舒墓在汉代并不称“陵”(汉代唯帝墓方可称陵),且《国史补》明确记载下马致敬主体是董仲舒的门人,而非汉武帝。这种由民间记忆层层累积形成的讹传,恰恰反映了儒学在汉唐社会中被神圣化的过程。
唐代文献将下马陵定位于常乐坊内,这里不仅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更是“长安三大风月场”之一的胭脂坡所在。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居所,与其寓居的常乐坊仅一街之隔。这种空间上的重叠,为诗句赋予了更深层次的隐喻:两位沦落人的命运轨迹,似乎在长安城中早已注定。
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在修建浴室时,发现一座汉代砖砌古墓。此墓坐北朝南,墓室距地表9.24米,墓室南北进深6.3米,东西宽2.32米,高约2.70米。墓室南面东侧有一宽1.1米的耳室。经测算,这座汉墓的具体位置,就正位于唐代长安城常乐坊内十字大街的东边,与《长安志》“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的记载完全吻合。此墓很有可能就是一代大儒董仲舒之墓。

1998年交大校内古墓挖掘现场
据沙坡村老农回忆,村西曾有一高坡地带,坡上有一大冢,其位置与交大医院南侧网球场西南角相吻合。1955年交通大学校址地形图也显示,校园南区有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40米的小原坡地,古称“胭脂坡”,宋称“沙坡”,明代称“鲍陂原”。地形图上该坡地东端有一大土包,高度为437.69米,与文献记载的虾蟆陵位置一致。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史迹图
今日交大校园内,汉代儒风、盛唐烟月与现代学术奇妙交融。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慨叹,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昔年董仲舒讲经授道之处,今朝已成为百万学子求知探索的殿堂。这片土地始终在诉说: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琉璃瓦的碎片里,而在持续生长的文化基因中。当下马陵的夯土层遇见粒子对撞机的轨迹,我们方悟——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作年轻的模样,在求是路上继续生长。
参考:
①西安交通大学数字文博平台
②李慧.《交通大学西迁校址千年地缘文化考》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③孙民柱.白居易与交大虾蟆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90-94.
视频来源:《千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