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培育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红利”-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07-16 14:30:00 作者: 点击:

2017年是“十三五”的第二年,是陕西省经济战略布局与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当前,陕西省经济总体向好,但效率较低、现代要素支撑不足、生态压力日趋增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超越,建议从“制度政策布局、创新要素集聚、新增长极培育、既有短板补缺”四个方面深化改革,谋求陕西省经济发展新突破。

构建“板块功能” 搭建“蓄才金池”

扣紧三秦特点,布局制度政策,引领思路转变。制度顶层设计是经济快速平稳运行的基本保障,科学连贯的制度改革深化是经济“新红利”涌现的活力源泉。陕西省原有人口红利、资源等经济发展前期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如何转化和培育“新红利”是决定陕西省经济能走多远、能走多好的重中之重。

首先,把握三秦本色,利用区域结构特点构建“板块功能”。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领“关中高新技术、陕北高端能化、陕南绿色产业”的经济格局,形成区域产业集群高地。发挥关中科技教育、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优势,着力延伸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链、发展高端能源化工产业,挖掘陕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绿色产业潜力。

其次,优化人才结构,利用多重激励手段搭建“蓄才金池”。针对“关键少数”,切实贯彻省委“三项机制”,充分发挥给名誉、得实惠、重晋升的激励机制,为创新者、担当者、实干者提供容错纠错的保护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领导人才支撑。针对“基层多数”,尽快构建基层干部福利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治理基石的作用,逐步实现体制待遇与行政身份对称,切实促进薪资待遇与绩效水平衔接,畅通拓宽职级晋升与干部遴选渠道。同时,保障基层组织干部的权利、分配和机会公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面向“高端人才”,全面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限制,提供适宜的工作、居住、社保待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建设“现代大农业” 布局“现代重工业”

引入现代要素,加速整合创新,升级农业和工业。依靠自然资源简单堆砌,形成效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落伍,陕西省一产不强、二产不优的发展瓶颈逐渐凸显。科学把握资源禀赋特点,通过科技创新、管理要素的引入,推动农业、工业的改革升级,形成核心竞争力集合,培育系列优势产品,是陕西省实现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首先,充分整合创新,建设“现代大农业”。以杨凌现代农业为范本,创新和扩散现代农业模式,形成陕西省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结合各地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把握农业发展市场行情,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核心技术形成与转化,形成现代大农业的特色产品和主导市场,争取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权。依据省情加快探索农村土地有偿退出机制,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途,实现农村土地多功能高效利用,为“现代大农业”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次,基于陕西特色,布局“现代重工业”。以能源、化工、军工、制造为主线,设立重大攻关课题,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孕育新的主导技术。以西交大、西工大、西电等传统工科院校为核心,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整合科技创新要素,为第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组织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进行“一条龙”式协作配套,逐步形成“体系开放、政府主导、军民互动、产业集群、要素流通、高度分工”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格局,协同提高经济创收能力和装备工艺能力。

打造“一带一路中心区” 构建“全域旅游市场”

把握历史机遇,做实比较优势,培育绿色增长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省到了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的发展窗口期,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绿色增长极”。

首先,依托地缘、区位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中心区”。立足西部、向西发展、辐射西方,筹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围绕能源构建能源交易与结算、能源金融与期货市场;打造金融、物流、使领馆、文化交流、商贸五大中心;借助西安浐灞中亚使馆区设立机遇,与中亚五国商谈产业园共建项目,为陕西省民企进入中亚创造条件。

其次,借助自然、文化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市场”。整合省内文物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及以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做强陕西省“自然与历史博物馆”这一旅游名片。在全国率先提出、申请并建立秦岭水源湿地国家公园、黄河地质地貌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逐步形成省、市、县级公园管理体系,构建省内全域旅游市场。围绕“历史文化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国家公园探索、红色革命教育”四大旅游板块,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旅游线路、优化旅游交通线路网,使粗放的“旅游点”逐步连通为精致的“旅游带”。

实现“城乡一体化” 与“治理结构现代化”

借力深化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实现结构均衡。陕西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大体系,围绕“五个坚持”逐步使经济结构中的短板得以补齐、优势实现互补。

首先,通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思维,创新发展陕西小城镇化模式,将财权、人权和事权下放,释放小城镇聚集作用。城乡联动,加强城乡资源配置顶层设计,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突破口,积极调整和推动土地流转及有偿退出机制,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根据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制定科学有序的推进策略,设立城镇化“种子”基金,用活PPP模式吸引更多外部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创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其次,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实现“治理结构现代化”。依靠市场化条件和信息化手段,准确识别陕西省经济的优势与短板,确保省内各种优势产业与行业加速发展形成经济效益,加快对短板行业和产业的整合淘汰。健全“产权保护”体系,履行政府治理主体义务,提升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孵化效率,加速创新经济步伐。借助城镇化和产业升级,依托陕西省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打造“现代工匠”梯队,为“新人口红利”释放奠定基础。发挥政府“种子基金”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支持省内各类企业走出去,整合全国以及全球力量助力陕西省经济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及对策研究”(15ZDA048)阶段性成果。原文刊登于6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链接为http://orig.cssn.cn/glx/glx_yc/201706/t20170627_3561533.shtml。

作者:公管学院 执行院长杜海峰 博士生顾东东
编辑:朱萍萍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