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陕西日报】整版聚焦交大力量:助力陕西追赶超越-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07-19 09:25:00 作者: 点击:

高等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意义重大。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大学里精心育人、默默无闻的教师们。正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大学之大,体现着大学精神,汇聚成大学力量。

 

大学需要“大先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队伍观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正式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一时间,高教界风起云涌。

怎样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怎样实现科研、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怎样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在实践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大学需要“大先生”,即一流大学,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的博导

许领是安徽人,现任西安交大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领第一次来到西北的农村、第一次住在老乡家里、第一次吃油泼面,是学生时代在阎良参加黄土公路边坡监测工程。

“刚到村里时,我们这些外地学生用水很是大手大脚。当看到村民们需要那么辛苦地从深井里把水打上来,再担在肩上走老远的路回家,我们才真正了解到水对于黄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也就是这样跟老乡们同吃同住,我们很快融入了当地生活。”他说,“只有用双脚踏着黄土地,才能真正做好黄土地的文章。这是我的导师教给我的,也是现在我教给我的学生们的。”

十多年间,许领调查取样的足迹遍布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关中滑坡,他都会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每到一个地方,许领会认真记录GPS坐标、勘测灾害发生的地质与水文背景,研究灾害发育规律和诱发因素,如今他已经有十余册厚厚的记录本了。

“进行现场调查的时候,许老师会与我们一起乘坐绿皮火车,同吃同住。取土样的时候,每次都是许老师最先开挖,挖不动了才会让我们换。遇到任何危险他总是先冲上去,但到吃饭的时候,第一碗面永远都是先给学生吃。”博士生高重阳回忆起野外考察,感慨地说。

今年6月,岩土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岩土工程技术》发表了许领关于黄土实验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mechanics of a saturated silty loess with a transitional mode”。这一研究来源于兰州削山造城工程的技术需求,研究成果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要以教师身份当学生的研究员

刚刚在甘肃完成招生工作回到学校的张彦峰,身着明黄色的招生文化衫,肩背黑色双肩包,这样一身颇具“鲜肉”气息的装扮行走在学生中毫不起眼。与他擦肩而过的同学也不会想到,他就是今年西安交大“十大学术新人”称号获得者之一、理学院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张彦峰。

2015年,张彦峰在美国结束了博士后阶段的工作,已经成家的他毅然决定回国。“当时我太太正怀有身孕,行动不便,但她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在国外的日子虽好,但总感觉自己就像浮萍一样飘着,我深深地知道,我的根在祖国。”他说,“来到交大工作,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能在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领域从事研究,是幸运且幸福的。要以老师的身份再当一次学生,这让我觉得十分兴奋。”

张彦峰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成为学生眼里“接地气”的老师,同事口中的“神队友”。他说:“带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以前带学生是高标准、严要求、高期望。但是期望太高,导致学生总有挫败感,我也不满意。现在我带学生更加严格,但是更加有耐心了,给他们机会去试错,给他们时间去成长。”张彦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力、领导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他也收获了很多新想法、新思路。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张彦峰在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控制制备、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药物和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设计合成了以多功能抗癌药物分子为聚合物主链基元的新型响应触发聚合物纳米药物,首次获得具有精确化学组成,载药率高、可供释放的聚合物送药体系,为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传帮带”精神薪火相传的科研团队

“老带新、传帮带”的特色培养模式,如今已成为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用事业留人”的良好科研生态环境。每一个新入该学院的青年教师都能走进一个团队,在学习工作中明显感受到事业的上升空间。新老力量用行动践行传承,拿成绩证明卓越。

热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的教师团队在陶文铨、何雅玲两位院士的带领下不断成长。2015年,支部成员王秋旺教授带队完成的“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陶文铨与何雅玲院士带领的“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初评。

“在我授课的第一学期,陶先生如果不出差,就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听课并不时做记录。课后他会把我叫到办公室,然后特意把门闭上,委婉地指出我讲课中的不足。这些给予我自信和力量,永远是我心里的导航灯。”团队成员屈治国教授说。

陈黎教授是留校3年多的青年教师。他满怀感激地说:“读博期间我在生活上有难处,陶老师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科研以及工作中,陶老师悉心教诲,甘为人梯提携后辈。陶老师提倡的勤奋进取、求实融洽的精神,于我而言受益终身。”

能动学院核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热工组。长期以来,这支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秉持“认真钻研、求实创新”的理念,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拼搏氛围浓厚的教学科研团队。

随着我国核电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各项攻关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在无数个深夜里,党员团队带头人苏光辉和团队成员们一边讨论学术问题,一边不时地驱赶着蚊虫。团队成员强烈地意识到“事业要发展,就要有人,既要有觉悟,也要有才能”;在工作中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经过多年传承,团队现已实现党员“全覆盖”。广大师生党员在工作上不畏艰难,主动担起研发重担,在他们的努力下,从核动力系统热工安全分析软件MITARS的开发,到国内唯一液态金属钠沸腾实验平台的攻关,都获得了丰硕的收获。短短数年,团队先后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热工组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同志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西安交大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的贾斗南教授说。

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的班主任

“您为人真诚,为师敬业,总是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我们以最朴实的帮助。您是我们最亲最爱的王老师,也是我们建环31班的大家长。未来的路,我们每一个脚印中总会有着您的痕迹……”这是交大建环31班的同学们,在毕业之际写给班主任王军的一封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同样是大学里的教师岗位,有人叱咤风云,有人默默无闻。“班主任”这样一个既无名、更无利的岗位,王军也干得有滋有味。他工作出色广受认可,2014年、2015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校级优秀班主任。

在王军眼里,学科竞赛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舞台。2009年至2016年,他分别担任建环91班和建环31班的班主任。这期间,他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并取得了大量骄人的成绩。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2016年全班24人中有18人获得读研资格。

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在某一门课上“踩雷”的情况。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重复发生,王军总是会在班会上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提高危机意识和学习能力。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和鼓励下,同学们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除此之外,王军还积极与学习激情不高的同学交流谈心,建立帮扶小组,花大量时间陪学生度过心情低落期。“他们只是需要有人引导,我愿与学生共同进步。”王军说。

 

交大力量:助力陕西追赶超越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人才、智力、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撑。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学风教风?以怎样的方式助力国家布局的实施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记者:您认为西安交大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王树国:交大力量是交大人的力量。对内,它来源于每一个交大人的拼搏和坚守,由此汇聚成奔涌前行的教学力量、科研力量、团队力量、平台力量、文化力量等等,以持续向上的蓬勃之势,不断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对外,它体现为交大人对陕西、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交大的信任与期望。

交大力量也是陕西力量。从61年前扎根西部开始,交大与陕西血浓于水,发展与共。交大的到来,改变了整个西部的高等教育格局,陕西的水土,也滋养着交大这棵西迁大树。交大始终将陕西与自己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思考和布局。陕西省、教育部共同支持西安交大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西部大地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探索21世纪大学发展新模式,这也是陕西力量的一部分。不久前,国家公布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初评结果,西安交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8项,位居全国第二。

交大力量更是国家力量。教学工作围绕“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造就栋梁之材;科研工作围绕“三个面向”,探索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西安交大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破解“钱学森之问”;搭建大平台、组织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多个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破解重大科学、工程难题;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朋友圈,这些都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

记者:交大力量来源于每一个普通的交大人。要保持这股力量长青、常新,学校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树国:一个学校要发展好,首先要有良好的学风教风,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基因。交大人有特殊的文化基因,其精神内核就是“西迁精神”。不同的时期,“西迁精神”有不同的阐释和解读。1956年交大迁校时很朴素,就是坚决执行国家决策;今天,我们把“西迁精神”总结为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要培育好这种文化,并用这种文化来引领我们的工作,这其中学校党委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党委常态化地抓好二级单位负责人的培训、述职、集体谈话,抓好两级中心组学习,抓好党员的教育培训,抓好典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党中央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强调文化的特殊重要功能,这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党委提出并深入推进“思想交大”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记者:作为身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高等学府,西安交大将以怎样的方式助力国家布局的实施推进?

王树国:历经长达百年的奋斗,中国正在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身为中国人,我们无比激动和期盼;身为知识分子,我们深负责任和挑战。作为国家重点高校,西安交大在历史上有传统、在当下有实力、对未来有信心助力国家布局的实施推进。

首先,我们要以国际化的发展视野来谋划学校发展。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解决国家在外交领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上世纪70年代有西安交大教授作为我方技术主谈,成功解决了对外技术谈判难题,为国家挽回600多万元经济损失;今天有西安交大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中美投资条约谈判,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这样的交大人和事还有许多。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与世界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合作,并努力形成示范引领作用。西安交大牵头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吸引了众多的国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加入联盟。

其次,要以深化改革为核心,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是西安交大的重要文化基因,从创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大学之一、开办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机构等诸多创举,到率先创办多个新学科、研制成功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西安交大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革新,西安交大都坚定不移地推进。在未来发展中,我们更要敢为天下先,敢动真碰硬,推进改革迈向深水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各项事业发展开天辟地。

最后,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能否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对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近年来,西安交大的发展提速了,群众称我们的发展是“交大速度”,但我们知道自己离“世界一流”的标准还有距离。复杂和严峻的世界局势时刻提醒我们,要在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以超常规的速度追赶超越。当前,我们正以矢志不移的决心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事制度、经费分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注:原文刊登于《陕西日报》7月19日整版,报道链接为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719/html/page_08_content_000.htm

作者:陕西日报 张江舟 通讯员 谢霞宇
编辑:朱萍萍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