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所在的这片土地,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明积淀,在这片校址上,曾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古迹,其中唐代梵文石碑尤为引人注目。这方石碑不仅是盛唐气象的见证,更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脉络。
梵文石碑:丝路文明的时空印记
1985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施工时出土一方古梵文咒语石碑。碑体高12.5厘米,宽42.5厘米,厚8.4厘米,碑面横书古梵文七行,中央镌以佛家法器图形,四侧饰以卷云纹图案。梵文作为佛教经典语言,其出现印证了唐代长安作为国际都会的开放胸襟——通过丝绸之路,印度佛经、波斯艺术与中原文明在此交融。这方石碑现藏于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成为研究唐代宗教传播与文字演变的重要实物。

(唐)古梵文咒语石碑
楷书丰碑:大唐气象的石上风华
唐代碑刻以其恢弘气度与精湛技艺,在中国碑刻史上留下璀璨篇章。据考证,近百年新发现的唐代石刻文献逾1.5万种,涵盖摩崖、墓志、经幢等多种形式,其中楷书碑刻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也影响最大。1997年校园西南区出土的残碑便属此列:碑侧“开成元年十二月二十日立”(公元836年)的纪年清晰可辨,方正峻峭的楷体字迹,彰显着唐代书法“尚法”的美学追求。彼时经济繁荣与帝王推崇共同催生了碑刻艺术的黄金时代——从唐太宗首倡行书入碑,到武则天以飞白书题写碑额,皇室对书法的重视使得碑刻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高度。

残碑石
石上春秋:文明对话的世界回响
碑刻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不同文明的记忆密码。从埃及方尖碑到玛雅纪年石,从希腊铭文柱到中国碑林,石刻艺术贯穿人类文明史。中国碑刻以三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六万余件的现存数量、包罗万象的内容题材,在世界碑刻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丝绸之路的繁荣,更让中国碑刻成为多元文明的交汇点——波斯的联珠纹、印度的莲花座、希腊的忍冬卷草,皆被唐代工匠融入石刻装饰;西域乐工带来的琵琶与箜篌,化作飞天壁画中的灵动身影;甚至阿拉伯商队传入的玻璃器皿与天文学知识,也在碑刻铭文中留下蛛丝马迹。西安交大所藏的唐代石碑,恰是这种文明对话的缩影——梵文与汉字并陈,佛教符号与中式纹样交融,无声诉说着盛唐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
作者:文明办
视频来源:《千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