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文化 > 大学文化 > 正文

唐代套装银盒:千年文明的诗意解码

来源: 时间:2025-02-26 16:10:48 作者: 点击:

1979年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侧的建筑工地出土一组唐代银质套盒,由外、中、内三层嵌套构成。最外层为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中层为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内层是龟背纹银盒。这套银盒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及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一、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唐)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都管七国人物银盒高5厘米,底径7.5厘米,足径6厘米,腹深3厘米,重121克。盒身呈六瓣状,盖面高隆,子母口,盒面中部划分六角形,每边围一卵形规范,底部平坦,有喇叭形六瓣高圈足。器物捶击成形,花纹模冲,细部平錾加工,纹饰鎏金,鱼子纹底。“都管七个国”源自银盒盖面中心一区——整个盖面由七个区域组成,分别展示了昆仑王国、婆罗门国、土番国、疏勒国、高丽国、白拓羯国和乌蛮这七个域外国家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所提到的七个国中,除“昆仑王国”和“白拓羯国”外,其余五国在《唐书》中均有传,说明此七国均有具体所指,并非虚构。

昆仑王国

昆仑王国:“昆仑王国”位于银盒正中六角形内,錾骑象一人,前有顶物膜拜者,后有持伞盖者,象右侧一人站立,左侧一人随行,一人随地而坐,象身备有鞍鞯。此场景与《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昆仑遣使献象牙”互为印证,展现唐王朝对南亚文明的认知框架。题榜位于左上角,下有“将来”二字暗喻“万国来朝”的政治叙事。

婆罗门国

婆罗门国:一身着袈裟、手持禅杖的僧人站于左侧,右侧两人作问讯状,中间置一小口大腹方瓶于地,瓶口有放射物如火花状,或为宗教仪式,印证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天竺多幻术”的记载。

土番国

土番国:两人驱赶一牛,牛体肥壮,四蹄奔腾。奔牛图腾呼应敦煌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所述吐蕃“重畜牧”的生产方式。

疏勒国

疏勒国:右侧二人执刀,左侧一人恭立,一人持弓,暗合《新唐书·西域传》“疏勒人劲悍,习战射”的尚武传统。

高丽国

高丽国:一尊者居左盘坐,四人站立于左右,冠上皆插二鸟羽,去衣宽袖,着苇履。冠插鸟羽的服饰细节,与正仓院藏《高丽乐屏风》中乐工形象高度吻合。

白拓羯国

白拓羯国:左侧有一老人坐于蒲团之上,右侧有一童子献物。童子献物的场景,可能关联粟特文书《康拂耽延墓志》记载的“白国”商贸活动。

乌蛮

乌蛮:乌蛮人,即南诏,左侧两位尊者迈步向前,右侧三人似作迎客状。人皆长裾短衽,首有囊角。囊角头饰印证《蛮书》“望苴子蛮以犀革为盔,顶插牦牛尾”的南诏武士装扮。

盒口上下以缠枝纹为背景,錾刻十二生肖,且有题榜:“子时半夜,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已时禹中,午时正中,未时日卷,申时脯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将天文历法融入日用器物,体现唐代“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唐)都管七国人物银盒盒口

二、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

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高3.4厘米,直径6.4厘米,重38.2克。盖面隆起,子母口,口为海棠形,平底,喇叭形圈足。盒面正中为首尾相向飞行的一对鹦鹉,口衔花枝,相向飞舞,底部衬缠枝卷草纹,边沿为一周仰莲瓣。

(唐)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

三、龟背纹银盒

龟背纹银盒高2.3厘米,直径4.7厘米,重30克。盖面高隆,底平坦,除盒面錾出龟背纹外,其余均素面,内装有两颗水晶珠和一颗褐色橄榄形玛瑙珠。

(唐)海棠形龟纹小银盒

当我们凝视这套银盒时,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到了那个盛世唐朝。这套银盒的出土地——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恰与唐兴庆宫遗址隔街相望。当年李白笔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沉香亭台,今日已化作实验室中精密仪器的嗡鸣。正如银盒套叠结构隐喻的文明层次,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两种使命:外层是“都管七国”的开放胸襟,内核是“格物致知”的学术追求。

内容来源:

[1]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西安博物院

[2]《交通大学西迁校址千年地缘文化考》

视频来源:《千年回响》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