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西安交大思政课改革与建设工作-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09-28 10:59:00 作者: 点击:

在创新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西安交通大学思政课改革与建设纪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获得感和实效性,对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战法”和“招数”。在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建设专项工作的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以改进和创新为动力,以队伍攻坚为抓手,以教法攻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学创新,学生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

“思政课建设和改革要抓紧抓实,要一门一门课地过,一章一章地过,一位老师一位老师地过,相信通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一定会有大的起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打造思政课的教学名师、名课和精彩课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贡献。”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和思政课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要挖掘好、研究好陕西红色文化‘富矿’,突出特色,为思政课建设服务,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在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论证会上,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身体力行上讲台给本科生上思政课。2016年4月,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分别在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给本科生上思政课。《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以“西安交大以多样化教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鲜活”为题进行报道,报道说:“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有主要领导一贯的强烈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地位得到提升,也激发了相关教师的积极性。”书记和校长的“亲力亲为、靠前指挥”,为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质量年工作落地见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领导重视,营造了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引进、职称晋升、学习培训、教改项目,还是以思政课建设为龙头、构筑“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宣传部、人力资源部、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处等职能部门都给予极大支持。

“目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和思政课的建设,有着非常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说。

多支队伍融合,补齐思政课师资短板

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培养现有教师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思政课教师资源,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合力。

2015年7月16日,“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一个联结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桥梁”。选聘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的小班讨论和实践教学,选聘优秀辅导员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思政课部分章节的讲授。

“通过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融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生动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书记、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苏玉波说。目前,学校有90多名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和小班讨论。

西安交大从兄弟院校聘请了教学质量好的11位知名教授到校讲授思政课;聘请吴建民、金灿荣等在内的40余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学院还通过陕西省宣传部门和西安交大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在校内外、省内外遴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及社科名家,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师资库”。

教学研究先行,以专题式教学支撑教学改革

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思政课教指委委员王宏波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和学术视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性建构教学理念》等教改论文,出版教学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新探》,提出了“批判性建构教学理念”“学理—政理—事理相融通”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卢黎歌提出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理论,教改论文《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获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微文献微讨论微研究‘四微一体’教学模式”,其教学研究类专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教学理念引领和支撑下开展专题式教学,是西安交大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遵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精神,在内容上进行“再设计”“再编排”,教学专题设计“源于教材和大纲”、但又“高于教材和大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以学理说服学生;将更新的形势与政策素材引入课堂,用时事吸引学生;将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在交锋中进行引领,以正能量引领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围绕大学生成长遇到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专题,探索多学科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的讨论式教学,解答思想困惑,增强课程亲和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是开展专题式教学的结晶,已经正式出版。

线下线上结合,信息化手段助力思政课教学

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西安交大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形成“微课+精彩一课+MOOC+视频公开课”的教学模式。

2012年“巨人的足迹: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获批国家级别视频公开课,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批国家级别视频资源共享课,2014年、2015年“医学伦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先后获批陕西省视频资源共享课,2016年学院参与共建教育部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网站”,2017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慕课陆续上线。这一清单展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思政课建设的前进步伐。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教育部门关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工作部署和各项要求,西安交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探索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学理和教学内容、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让思政课教学从空中落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进课堂的“实”和“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进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西安交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从“实”“细”二字上下功夫,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进课堂,从“政治要求”落实贯彻到“教学要求”上。

学院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三进”方案,提出“六进”措施,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要进教改、进教案、进课件、进讨论、进作业、进考卷;学校教务处还设立“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进课堂”重点教改项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建兵谈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体教学时,绪论中总体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讲清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内容体系、历史地位、重大意义。在后续章节中,分别讲授中国梦、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依法治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全面从严治党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等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形”与“势”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很有“个性”,既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战线拉得还那么长,学生四年都要学。面对这个情况,西安交大采取“三结合、一贯通”教学模式,使该门课程教学和建设有“形”有“势”。

“三结合”首先是教师队伍由思政课教师、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专家三支力量结合,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质量;其次是课堂教学、高端论坛、学生自学结合,课堂教学由本校专兼职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讲授,高端报告会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做系列讲座,自学由学院辅导员负责组织、管理和考核;再其次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对大一、大二学生采用传统教学,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用慕课教学。“一贯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学四年不断线的教学,每学期每个年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16学时,课程考核纳入学籍管理。

“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扎实的“形”支撑起了良好的“势”。电信学院信息44班颜可儿说:“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提高了我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热点与焦点问题的能力,在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我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易因人云亦云而失去立场。”

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中提升课程教学亲和力

陕西红色文化极其丰富,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富矿”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这方面做得风生水起。

红色文化进课堂是以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基础,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有“西北革命史研究中心”,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教师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陕西革命历史文化“素材”和“片段”,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旧民主主义革命在陕西”“陕甘边革命斗争史”“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这些充满地域色彩的史实素材,激发了学生走进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启发他们从历史细节中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走向和必然趋势。

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和接受“真理”

如何扭转思政课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这是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牛鼻子”。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小班讨论”上找到了突出重围的“窍门”。

合理设置讨论的“单位”。小班指的是专业班级,一般在25人左右,小班讨论指的是每个专业班级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科学选定讨论的主题。讨论不是海阔天空的漫谈,而要从社会“热点”问题切入,去讨论“热点”问题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每位教师提供5至10个选题,集体讨论形成最终的参考选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英国脱欧等都是学生讨论的热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李永胜教授说:“小班讨论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辅导员杨艳丽说:“小班讨论很接地气,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能动C52班阚望同学说:“在讨论中,从一头雾水到建立起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证线路,经历了大量的知识学习与储备,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打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组合拳”

西安交大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初步探索出校地合作实践教学、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情景实践教学三者相互影响、交叉渗透、有机融合的立体化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开拓了一条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以校地合作实践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自1982年首支社会实践团队出征以来,西安交大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动员广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情,承担社会责任,从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2014年10月10日,西安交大与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等陕西12个市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平台。

2015年暑假,西安交大3400余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大熔炉”,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这个火热的暑假,他们深入西部基层社会,走访边远农村深入了解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陕西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陕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陕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等,扎扎实实地上了一堂“社情民情”的实践课。

以红色教育实践提升思政课感染力

西安交大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延安,发展的社会,不变的精神。这一切显示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只有靠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她不仅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指导我们取得更大成就的法宝。”这是学生们参加“追寻红色足迹”思政课实践教学后的一致感悟。

自2013年起,西安交大定期组织“追寻红色足迹”思政课实践教学,聆听《纪念白求恩》《张思德》等现场教学和延安精神报告会,瞻仰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追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史实和点滴故事,将书本上的讲述直观地呈现出来。延安从革命圣地到能源重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跃然眼前的生动场景,切实提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生动性。

平台情景实践教学强化思政课现场感

活动开始前,“法庭”外等候着的师生排队通过法警的安检,所有旁听人员均就席,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后,全体起立,审判长法槌落下,“庭审现在开始”。这是西安交大校园里的一节思政课——“模拟法庭”。

“刑事审判”是邀请雁塔区法律机构将真实的庭审搬进西安交大,在校园里进行真实案件的现场审判。

“模拟法庭”与“刑事审判”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品牌教学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在课本学习之后能够身临其境,了解案件事实,把握诉讼程序,体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审判活动的具体规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同学们的各种能力,以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道德观念。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感受法庭审判,现场领略了法律的原则性和理性,被严谨的法律程序所触动。”“模拟法庭”与“刑事审判”活动使同学们领略了法律的魅力,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同时也对审判程序有了更为直观的体会。同时也向学生普及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热情都有着重要作用。

西安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创新和改革为动力,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切实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感染力和针对性,逐步形成了具有“交大烙印”的特色模式,成为思政课教改路上一抹亮丽风景。

注:原文刊登于9月28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链接为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28/content_486337.htm?div=-1

作者:纪梦然 陈建兵 石 桥
编辑:朱萍萍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