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文化 > 大学文化 > 正文

风拂叶舞展翠衣,虚心劲节承天地 ——白居易与交大东亭的“养竹”情缘

来源: 时间:2025-02-24 16:04:22 作者:文明办 点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政治家。其诗文以“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著称,兼具文学价值与社会关怀。白居易曾寓居于长安常乐里(今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所在地),并在此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养竹记》。这段历史渊源,为交大校园文化注入了独特的人文意蕴。

白居易像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在常乐里整治竹林,并在东亭之壁题写《养竹记》。文中记述,东亭之竹曾因疏于照料而荒芜,经其修整后重现“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的生机。他以竹喻贤,借“虚心劲节”之品格,寄托对后人修身自强的期许,更呼吁当权者慧眼识才:“竹不能自异,惟人用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此句不仅彰显其重才之心,亦映射出对唐代选贤制度的深刻反思。

白居易东亭碑记

白居易一生践行竹的品格,其诗作中多次出现竹的意象。如《赠元稹》中赞挚友“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元稹亦以“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回应,足见二人以竹喻志的深厚情谊。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化用此句:“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可见白居易的竹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中还写道:“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更显其坚守节操的文人风骨。

45C95

1996年重建的白居易东亭实景(黄浩翔摄)

1996年,西安交通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于《养竹记》的诞生地遗址重建东亭,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君子精神。亭周翠竹环绕,风过叶动,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象征。

常乐坊地处唐长安城核心,北临兴庆宫,东临唐夹城,西接东市,为文人雅集之地。白居易在此地的创作与生活经历,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白居易的一生,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诠释。他以竹为友,以诗言志,将个人志趣与社会责任相融,堪称唐代文人的典范。今日交大东亭,竹影婆娑,文脉绵延,不仅承载着千年前的文心风骨,更激励后人传承文化、砥砺前行。

文字作者:文明办

图片和视频作者:文明办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