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思政园地 > 正文

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

来源: 时间:2015-07-22 20:46:31 作者: 点击:

2015年07月02日07:51:53 来源:人民日报

战略立足今天、规划现实走向,又着眼明天、描画未来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执政兴国,运筹帷幄、周密擘画,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稳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引方向,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路径,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

紧紧围绕治国理政,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战略首先体现为理论。科学战略理论以科学认识把握规律为基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认识把握“三大规律”,总结升华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展现党的执政意志、执政智慧、执政艺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科学的执政理论依循执政规律提炼而成,成为执政党的“精气神”。我们党执政以来,不断探索“三大规律”,提高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在执政兴国上形成系统理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针对“东方月亮没有西方圆”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两种错误观念,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性特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明确我们党在21世纪上半叶执政兴国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用好这“关键一招”,形成党在治国理政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方向和路径;根据我们党自创立以来就形成并践行的从严治党规矩,针对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口头上高喊从严治党、实际上未能做到从严治党的实际,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立制和落实“三管齐下”,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丰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治国理政理论是执政党的核心理论,是执政党“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先生著名的“窑洞对”,就在探索解决我们党执政后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消化吸收中华优秀治国理政文化和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不懈探索这个问题,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上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积累共识、弥补不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回答了我们党在21世纪如何更好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史上属创新之作。这是深入探索“三大规律”的结果,既符合“三大规律”,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更好执政、更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在整体与局部、目的和手段、效能及过程诸方面,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治国理论。这个战略布局产生于21世纪,面向21世纪,规划21世纪中国发展,标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新高度新境界,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如同把好“命脉”才能击中“命门”,科学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能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2013年元月,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分6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6个时间段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结了前5个时间段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在第六个时间段上继承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党更好治国理政提供一整套科学认识。它既属于“中国模式”“中国价值”“中国创造”,也是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其目标、方式、途径作出的新概括新阐释,对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作出的新创造新贡献,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时代高度和科学水平;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战略是谋全局、谋发展、谋长远的,与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制度相契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三大规律”同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制度成果,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全局意义、长远意义。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治国理政,制度为本。选择、建立、发展社会制度,既看适应度,也看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是独创的、特色鲜明的、富有效率的,能够行稳致远,具有优势、韧性、活力、潜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强韧性、充沛活力、丰富潜能。实现这个战略布局,需要系统科学决策:在不到两年时间,300余项改革举措、180余项法治建设工程全面铺开,有些已取得成效,彰显科学决策、高效执行的制度优势。这一战略布局针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针对我国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主权利、应对文化挑战、弭平贫困洼地、突破生态瓶颈等作出全面部署,增强制度韧性。鲜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制度活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统筹设计,强调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制度潜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与制度的成熟和定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更能彰显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时代使命,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在总目标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制度体系建设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强调制度体系的完善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目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和长远效益。海内外人士普遍反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这届中央委员会的一大亮点,将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使中国在世界不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不断增强优势。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能否实现治理现代化,是检视这个国家和执政党是否进入现代社会、能否驾驭现代社会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立足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在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立足点、出发点、主题主线和目标目的都未离开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法治化,法治化的标志是健全法治体系和建成法治国家。从促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治理现代化再到法治化是“三部曲”,实质上是一体的、一致的。“化者,彻头彻尾也。”抓住法治化这个龙头,各方面制度就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就能实现现代化,从而也就能治好国、理好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治理现代化法治化,领导干部是关键。现在,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屑学法、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不严、粗暴执法,干预司法、徇私枉法,利欲熏心、贪赃枉法这五种现象,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起破坏作用。这是必须大力解决的。只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之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自觉担负起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才能带动全党全国上下一起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战略攸关道路,道路决定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不懈探索“三大规律”的伟大成果,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的结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展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合目的发展。历史一再表明,一国发展道路是否科学、能否长远,得看它是否合规律合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合目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本质属性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警惕和拒斥“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歪理邪说。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发展。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化轨道上行进,克服过去那种不尊规律、不懂规律、不守规律、不用规律,乃至不尊法、不学法、不守法、不用法的现象。三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行动指南。既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直接指导,又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引,引领人民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治国理政,目标为要。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上怎样推动实现这个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科学回答。这就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党的建设为关键,用这三大战略举措来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诸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还包括扩大人民民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特别是在距离2020年不到6年的“决战期”“决胜期”,仅靠零敲碎打的政策措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同时发力、协同发力,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等突出矛盾,着力突破利益固化樊篱、法治建设盲区,着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趋势,增创优势、补齐短板,这样才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大决战”“大会战”,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根本性胜利。“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执政兴国这个根本,将引领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2050年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更为宏大壮阔、更为复杂艰巨的战略目标。全面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个“三位一体”,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从第一个一百年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对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我们党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一定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持续拓展中国道路、丰富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辉煌。(任理轩)

人民日报评论员:做政治的明白人

——一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2015年07月06日07:1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的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政治头脑是否清醒、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衡量其能否担当大任、肩负重托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向县委书记们提出的四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做政治的明白人”。这是对全国2800多名县委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

什么是政治的明白人?简而言之,就是对党绝对忠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如何做政治的明白人?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明辨大是大非不糊涂,始终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做政治明白人的前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政治上就靠不住。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信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因而是正义的、崇高的,值得为之奋斗终生。身为基层治理“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只有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正义感、是非观和原则性,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面对责任不含糊、面对诱惑不心跳、面对歪风不手软,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

纪律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做政治明白人的保证。“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严守规矩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在政治上清醒,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能否做到心中有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县委书记的工作落到实处,只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组织意识和组织纪律,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而非糊涂人,就是要时刻遵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保持一致而不另搞一套、维护团结而不拉帮结派、令行禁止而不我行我素、服从组织而不讨价还价、管好亲朋严防擅权干政,这既是领导干部的一项硬功夫真本事,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忠诚和坚定。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尖锐挑战,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素养。我们常讲党员干部政治上要成熟,做“明白人”是最根本的要求。真正做到政治上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县委书记和党员干部才能当好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骨干。

《人民日报》(2015年07月06日01版)

听习近平谈学党章、强党性,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

2015年07月01日08:07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1日电 (万鹏)“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讲话中,从树立党章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等层面阐述了共产党员如何加强党性,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之际,让我们从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中来探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

在党的十八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即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他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一个党员应如何树立党章意识。他指出,要强化程序观念,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打招呼的必须打招呼,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少些“迈过锅台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后诸葛亮”的行为。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

媒体分析指出,在我们党和国家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踏上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号召,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779.3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党员的思想意识、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如何,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力乃至生命力。对广大党员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规范和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遵守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的党章。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习近平给出了答案: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2013年9月25日,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指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2014年1月14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党性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党的固有本性在党员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性,就是党员所具有的政治人格。党章提供了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标准和尺度,党员干部要把对党章的高度尊重和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周敬青曾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党作为先锋队和领导核心而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组织原则、作风和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央党校教授张伯里认为,我们党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的党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得来的。

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

学习路上:从习近平10句话读懂依法治国重要性

2015年05月07日13:4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7日电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受权连载。《论述摘编》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四日至二〇一五年二月二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三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一百九十三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书中第一部分精彩内容摘登如下: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这次四中全会,认为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四中全会决定形成了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将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二○二○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