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项目产业化工作启动
胡和平出席并讲话
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项目产业化工作启动及汇报会。省长胡和平,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出席并讲话。
胡和平在讲话中说,当前,我省正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做好军民深度融合、部省深度融合、央地深度融合文章。陕西与中央在陕高校加强合作,是部省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体制与市场双重障碍制约,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对实现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成果引入社会资本,走产业化之路,开创了“学校+企业”“技术+资本”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以此为契机,在产学研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人才培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杜占元高度评价了近年来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希望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把项目实施好,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
张迈曾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将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具有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等特点,由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郭烈锦教授带领团队历经二十多年攻关,完成了原理性创新、实验室规律性试验研究和部分中试实验。这是西安交通大学首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相关知识产权作价1.5亿元转让给省内外4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陕西中核交大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产业化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三年内完成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行。
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省政府秘书长陈国强等参加活动。
告别“一把火烧煤”时代
西安交大“超临界水蒸煤”技术或将改变能源环保格局
近期,全国大范围雾霾让空气质量再次成为话题,而烧煤是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那么能否有一项这样的技术:既能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又不产生诸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PM2.5等污染物,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现在,这种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的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西安交大将这项被形象地称为“超临界水蒸煤”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人民币1.5亿元,转让给产业化投资公司,该公司将在初期筹资10亿元进行技术产业化的工程示范。
西安交大郭烈锦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经过20年攻关,研发的这项技术,提出了一种煤炭在超临界水中完全吸热-还原制氢的新气化原理。它利用温度和压力达到或高于水的临界点(374.3℃、22.1MPa)时水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将煤中的碳、氢、氧元素气化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同时热化学分解了部分超临界水制取氢气,将煤炭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氢能。
气化过程中煤所含的氮、硫及金属元素及各种无机矿物质及灰分,由于不被氧化,会在反应器内随着气化而逐步净化沉积于底部,以灰渣的形式排出反应器,从源头上根除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和PM2.5等粉尘颗粒物的生成和排放。
与传统“一把火烧煤”相比,该技术发电和制氢的效率显著提高,大型化后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则显著降低。气化产物可发电、供热、供蒸汽,还可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转化和利用。
11月21日,中科院专家召开了该技术的工程示范方案可行性论证会,一致认为该方案具有高能效、清洁低污染、低耗水、节能减排等特点,技术可行,经济性合理,并建议将该技术列入国家产业化重大项目计划。
团队的赵亮教授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以陕西省为例,如在火电行业全面推广这项技术,理论上每年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42.7万吨、二氧化硫36.6万吨、煤粉尘6.69万吨,并降低煤耗约25%左右,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巨大。
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在此背景下,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革性技术,对于立足国情,发挥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抢占能源变革先机,保障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陕西日报 2016年12月26日 头版)
文章链接: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1226/html/index_content_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