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科技日报】创新思维“润泽”科学之花俏艳西安交大-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12-07 09:57:00 作者: 点击:

西安交通大学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近日传来捷报:该研究团队观测到基因组“暗物质”,将人类基因组变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利于更好了解人类疾病的基因机理。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成果所用到的核心研究方法是计算机算法和分析处理流程,其研究团队由来自四个国家的20个科研机构组成。其中,作为中方主要完成人的叶凯教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与生物医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

搭建科研平台 推动协同创新

科学家工作室是施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独立科研机构,享有优质资源保障和管理自主权。跨学科招收培养学生、宽松的聘用考核权等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打破学科壁垒、深度交叉融合的大平台。“它可以在纵连横扩的交叉领域中,发挥强大的协同创新作用。”叶凯如此解读其优势。

在西安交大,类似于科学家工作室这样的体制创新探索不胜枚举。又如前沿科学研究院,成立之时就身负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交叉研究的使命,并迅速发展为“学术特区”示范,成为量产国际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地。协同创新中心,集多学院、多领域、多学科协同于一身,也发展为源源不断产生原始创新的高地。

冲破学科藩篱 创新研究方向

事实上,在西安交大研究人员的科学思维中,早早已嵌入了冲破学科藩篱,向“跨界地带”要成果的创新基因。它为传统学科衍生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正如李涤尘教授以他的“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为接触。提出了基于患者CT影像的快速原位设计和快速成形制造的思路,历时10余年,发明了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精确设计与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并成功投入临床应用。用3D打印人工骨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此项成果领先于国外10年,开创了快速成形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普及。医工强强联合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临床应用案例达到1万余例。

此外,“以数理为基础,严格把控数据质量,坚持用数据说话”一直是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特色,也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力、赢得同行赞誉的“交大范式”。李树茁教授团队以7年的坚持,广泛深入扶贫移民地调研,采集海量精准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数理性分析研究,最终形成精准扶贫中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评价、成效评估的科学依据,为“精准扶贫如何更精准”的政府决策提供咨政建言。除了在研究方法上交叉融合,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也坚持产、学、研、政的有机结合,与政府部门建立政策实践的合作网络,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应用价值的战略研究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 统筹科研板块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日前西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院士、专家齐聚西安交大,围绕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要方向,特别聚焦颠覆性技术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同一周内,相似规格的“一带一路”质量高端论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研讨会相继花落西交。这不是西安交大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的“井喷现象”,而是落实学科发展“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一种新常态。国际化、跨学科、多领域的学术活动,如今已成为西安交大打造前沿交叉学科的一项重要交流平台,国内外学界专家、政府人员、行业精英贡献智慧、碰撞火花,不断寻求更加符合国家需求的学科增长点,催生彰显科学奥义的“奇妙之花”。

在西安交大的学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建立集成化、综合化、交融化的跨学科新型科研组织被提上重要位置。学校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激活基层科研组织活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正在陕西西咸新区蓬勃兴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西安交大聚焦国家战略目标打造的创新驱动新引擎。在创新港规划中,西安交大将以前沿、交叉为核心思想,重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四大学科板块,大批新型研究中心,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生命医学、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之中,科学百花,竞相绽放,未来可期。

作者: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李 华 董 喆
编辑:董 喆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