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各领风骚数百天”的新媒体每隔几年就要冲击受众的视野和行为方式。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提“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也从奇谈怪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新媒体、融媒时代新闻教育如何应对挑战,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播人才,就成为摆在高校和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
A 14万人排队就业压力不小
“当前,全国有600多所高校都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4万人。但媒体对从业者的需求却十分有限,加之传统媒体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受到很大的挑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许加彪说。
26岁的师池是位新闻专业毕业生,回想起自己找工作的经历,依然唏嘘不已。2013年上半年,她就参加了6场高校招聘会,简历投出去30多份,经过8次面试,还是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她和同学结伴坐火车去河北一家电视台实习。“到站的那天晚上,我们的宾馆团购券到期了,住不了。想着可能要露宿街头,我们眼泪都下来了。”师池说。被电视台录取后,她们晚上加班到九、十点是常有的事。采访、剪片、同期声、整理眼花缭乱的素材,每天的工作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但是“忙归忙,但自己觉得印象深刻、有价值的新闻却少之又少。而且由于本科时老师教的大都是些理论,我们对媒体工作的实际并不了解,实际工作需要很长时间适应。”
谈及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访问,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依然印象深刻。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院内随处可见实时播出的电视,学习和各种项目小组很多,研究新闻的氛围很浓厚。新媒体、媒体融合教学热度极高,如电视与网络融合,网络与报纸融合,采写编评、摄录制播手段的融合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据李明德教授介绍,伯克利的新闻学院有专职老师12个人,全部具有媒体工作经历。在著名教授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们在著名媒体做记者时采访世界重要人物、重大新闻事件时的现场工作照片,还有普利策奖获奖证书等。有着自身的业绩,自然能现身说法,把新闻课程讲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高校要多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而当前媒体从业者想转行到高校十分困难,最大的障碍是高校和媒体评价体系完全不同,高校注重课题、论文等学术成果,媒体注重作品和新闻获奖等实务成果,著名记者难以走上讲台,令人叹息。另外有高校在媒体界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但多数媒体教师多由于单位工作繁忙不能抽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其工作业绩也难以考核,尤其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李明德说。
B “网络与新媒体”激发青年人探知欲
2016年高考结束后,西安交大一则新颖的招生宣传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其文科实验班中,新增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这一专业由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开设,整合了西安交大的计算机、公共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源,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媒体人才。
此举一出,得到了广大考生的积极响应,据西安交大招办提供的数据,文科实验班已录取103名考生,来自陕西、北京、黑龙江、浙江多地,录取最高分达659分。
“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传统的新闻专业如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已经十分饱和,办学模式也急需改革。在新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比老师更会使用新媒体,更容易适应新技术的变迁。”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说。
文科实验班中还包含中文、社会学、哲学等专业,先集中学习一年后再行分流。按照学院规划,大一期间学生学习的核心专业课很少,多为知识面宽广的通识课程。按照文理兼顾的培养模式,大二分流后,网络新媒体、数字出版、舆情研究等新兴领域,都会有专门的老师授课,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
李明德介绍:“我们现有16个老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在2-3年时间内上一两门新媒体课程,国内哪个学校该专业比较好,可以去访问听课。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也较大。最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教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式学习。”
C 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据统计,近几年来,陕师大新传学院的学生前往传统媒体就业的数量大为减少。这样也倒逼了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和培养方案的调整。这两年学院还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开设了网页设计、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实用课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制作手机APP,开发公众号,为媒介融合和危机传播管理打下基础。
“根本之道,还是要让‘小新闻’走向‘大传播’。一流的高校,应该优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必须和当下的社会发展及媒体发展状况相适应。”许加彪说。
刘婵君是西安交大新闻传播学方向的博士,她对“小新闻”走向“大传播”的改变深有体会:“学院教学依托于学校的工科背景,着重培养新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数字传播技术、网络数据挖掘等课程都会有系统学习。同时还有很多前沿的热点研究课程,如政治传播、数字出版、健康传播等,帮助我们形成多角度、立体化思维方式。”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学基本原理和传播学理论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新媒体的生动实践同样丰富了传统理论,为新闻和传播学开拓了更好的路径。8月,国内著名微信公众号作者“混子哥”在易车网做了一场讲座,分享如何做内容选题,提升公众号质量等内容。这位以漫画和诙谐语言讲述了中外通史和汽车知识的作者,如今公众号已经拥有60多万关注量。硬知识带上一期汽车广告,依然让粉丝甘之如饴,极力追捧。
一位“理工男”,从未经过新闻传播的专业培养,依然做出不俗的传播业绩,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迫在眉睫。
(来源:陕西日报 2016年10月18日 13版 科教新闻)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1018/html/page_12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