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于6月16日发表题为《医生“老沙”:义务献血12000毫升 用热血书写青春》的寻找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系列报道,文章记录了一附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沙焕臣博士的工作点滴,全文如下:
医生“老沙”:义务献血12000毫升 用热血书写青春
见到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沙焕臣博士时,他刚刚结束一场抢救。
抢救从前一天凌晨5点开始,54岁的男病人腹腔动脉破裂导致大出血,这样的大出血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5个小时的抢救,病人病情逐渐稳定,负责抢救的沙焕臣博士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尽管血丝布满双眼,蜡黄的脸上刻满疲惫,沙焕臣博士还是要坚持完成新一天的工作。在没有凌晨急诊的情况下,沙焕臣博士的一天是从早上7点到岗后查看病人检查结果开始的。病人多的时候,晚上10点才能走出手术室。而这并不是结束,术后病人手术记录书写、体征检查都需要他亲自完成,一个步骤也不能怠慢。
沙焕臣博士查看刚做完急诊手术的病人情况(庞铭/摄)
一场凌晨的抢救手术也不能让他在第二天得到同等的休息时间,顶着黑眼圈,新的工作还是要继续。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罕见。
8岁的时候,沙焕臣博士目睹了一场死亡。做医生的父亲带着他去给一个痰阻病人看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一口痰上来就当场死亡。这是他第一次亲临死亡,虽然在那之后很久都睡不着觉,但也正是这次事故加深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受父亲影响,沙焕臣坚定了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这是父亲的希冀,更是他自己的选择。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肝胆外科医生。
现在沙焕臣常被同事亲切的称为“老沙”,因为他不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更是因为义务献血12000毫升而被同行知道。
老沙经常性献血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时他正攻读外科博士学位,实习期间主管的一位病人上消化道大出血,却因为血库亮“红灯”致使病人生命垂危,无力回天,此事深深的触动了他,他决定义务献血。
“那时血库比较紧张,我专门留了手机号码给血站工作人员,有时候他们缺血了也会给我打电话,每一次献血小板,都需要全身抗凝,手脚全是麻的”,沙焕臣描述。
2007年至今,他累计献血量已经超过12000毫升,最多的时候,一年献血7次。身边的同事遇到他时也总说希望有机会和他一起去献血,妻子受他影响虽然体重未达标也曾坚持献血。
老沙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和患者聊天,还经常有一些“肢体语言”。老沙觉得,这样的聊天能瞬间拉近和患者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老沙”工作多年没有和病人、病人家属出现过纠纷的秘密所在。
老沙回忆,七八十年代的医患关系并没有那么糟,当父亲的医生很受病人尊敬,“那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就是现在,逢年过节也有病人会想起我的父亲。”沙焕臣始终认为,作为弱势群体的病人,不仅要忍受躯体的痛苦,更面对陌生的环境,所以医生应该以一颗坦诚的心对待患者。多与病人沟通、聊天,让病人充分了解病情、知晓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医患关系。
病人换药时间到了,对沙焕臣博士的采访也匆匆结束,只见老沙脚步匆匆,来到一个年龄80岁左右的患者旁,看仪器指数,查病例,一边与患者交谈一边与护士一起帮她翻动身体,换药……
老沙新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人民网相关报道链接:
http://sn.people.com.cn/n/2014/0616/c226647-2143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