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西哲学中的身体问题研究受关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4-11-17 09:37:31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陆航 点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哲学学者的理论自觉与其文化、现实的关怀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11月8-9日,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西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幕。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100余位学者以中西身体观为中心,多角度、多维度展开分析与探讨,同时也将诠释学、现象学、分析哲学等理论和视角的讨论纳入其中,集中探讨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哲学、中国外国哲学史研究的当代反思、当代中国与中国古代哲学等方面的话题,凸显中国哲学研究的当代性维度和现实关怀精神。

重新认识身体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哲学,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最高生命智慧,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了解并亲身实践的学问;身体,生来即有,伴随我们的一生,生老病死,爱欲情仇,都与身体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关于身体的学问,不研究身体、不思考身体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在开幕式中说。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兴起,使得对身体问题的研究成为一门显学。许多哲学家结合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身体问题成为认知科学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介绍说,“中国哲学家关注身体问题并不是伴随着西方身体哲学的兴起,而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中看到身体问题的重要地位,由此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理论,基本上是从外面现成“拿来”,中国哲学的研究,仅具“史”的职能,无法参与当代思想的创造进程,因而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中国迫切需要属于自己的当代性的哲学理论。近年来,中国学者理论创造意识逐步增强。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理论重构以应对现实生活,表明中国哲学正在努力实现“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的转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庆节结合新译的海德格《形而上学导论》这部具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地位的著作谈起,认为海德格哲学是思想回到原处的召唤和引导,回到我们人类语言、思想与睿智的发端之处,与《周易》中的天人呼应思想,均体现出闻道而非建构知识的特点。贡华南教授从如朴而在的散殊之身体,到作为类的形之身,再到作为故的体之身,最终到达作为理的理之身,论述了中国思想世界中的身体随着思想之沉浮而沉浮。

中西哲学身体观的差异

与会学者提出,身体天然地与时间密切关联,并成为人在有限时间内追求本真性生活的有力根据。个体身体感受性的独一性使得秉承经验主义的脑科学至今依然无法真正认识和还原个人意识的状态,所以意识依然具有私密性。身体的独一性也意味着个人人生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使得哲学家的生活与其思想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斯宾诺莎就语言问题的基本立场反映出经验主义和唯理论混合的身体观。施密茨以新现象学的方法直面身体的原初感受,从而力图将身体从意识之中解放出来。由于在中西方语境中,男权文化均表现出“祛时间化”的特征,那么“女性化时间”可能就会成为真正平衡两性关系的切入口。生命治疗学不仅可以作为中西方身体观对话的切入点之一,而且渐成东西方治疗智慧的交汇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谦以缠足和束腰为例,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中身体塑造的二元逻辑,即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与改造,体现出男性欲望与市场配置、男权与资本的二重性,以及对思想和身体同步控制的身体政治学。

江怡认为,中国哲学家偏重从“自我”和“行为”方面理解“身体”概念,把身体看作个人的组成部分,尤其强调身体的活动维度。而西方哲学家则更注重“身体”的存在意义,从“对象”和“主体”方面去理解身体,把身体看成人与世界的交往方式、途径或手段。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再林表示,当代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即是当代哲学从“形而上”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向“生活世界”、从“意识哲学”向“身体哲学”的转变。用西方现代意识哲学范式解读中国哲学,不仅导致了中国哲学研究与当今人类哲学时代精神的背离和脱节,而且还使学者的研究完全有悖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张再林提出,可以用“我有一个身体”和“我是身体”来区分西方的身体观和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的身体观。较之西方的意识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特有的属性是中国哲学之根深蒂固的“身体性”(the body of subject)。这种“身体性”表现为中国古人一切哲学意味的思考无不与身体有关,无不围绕着身体来进行,也正是从身体出发而非从意识出发,中国古人才为自己构建了一种自成一体,并有别于西方意识哲学的不无自觉的哲学理论系统。这种“身体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哲学本来面目的真实还原,同时,还使其以一种“准后现代”的气质与特性,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后意识范式的哲学殊途同归,并从中体现出一种不无前瞻和具有现实批判眼光的人类新的时代精神。

作为“中国哲学的身体维度”的倡导者,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的著作《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在国内外影响深远。2010年,张再林受美国新一代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学的领军人物理查?舒斯特曼的盛情邀请,在北京进行深入交流。就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维度”的研究方向,2010年7月和11月,学者杜维明两次在北京组织“两岸三地”的专家进行了学术研讨。张再林近年关于身体哲学的研究不仅开创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维度,也使得身体哲学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哲学界和理论界持续关注的学术热点。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从自身研究视域的出发,从哲学与生命、哲学与身体、灵魂与身体、时代与哲学等多角度延伸了身体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种种症候和问题,并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现代身体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归中国古典哲学生命智慧,西方身心对立的身体观需要对照中国哲学身心一体的身体观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

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协办。(2014年11月13日)

文章链接:http://lcl.cssn.cn/gd/gd_rwxb/gd_gdxc_1682/201411/t20141113_1397388.shtml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