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发西安交大专家谈改革开放系列文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8-12-04 15:28:00 作者: 点击: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一)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国内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40年来对实践的总结与深化,凝铸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滋养;日益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中国成就、中国经验,本版特刊发西安交通大学部分学者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改革开放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王宏波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不仅要科学总结中国改革成就,更要总结中国40年改革实践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思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推进的改革规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认真学习。

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这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改革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改革规律做出了明确的表述。他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科学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在改革上,就表现为改革的基本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将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转化为改革操作的改革规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中心工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持续不断地推进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进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体制改革,进而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局面。

其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改革规律,体现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总过程中。中国的改革起步于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并且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着重强调理顺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处理好各方面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强调中国改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并且明确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牵引”的改革方法论思想,深刻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揭示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改革基本规律,而且明确要求改革中要遵循这个基本规律。

最后,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改革规律,是实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方法论原则。坚持改革的这一基本规律,就能科学地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遵循问题逻辑,有序展开改革序列。“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所以,发现改革中的问题,注意改革过程中的问题逻辑,理清各领域之间的实际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各种改革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实现改革全面发力、重点突破、多点推进的要求,就必须真正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实践活动中的牵引作用,积极回应并科学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体制改革的协同推进。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道链接:http://sky.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3_4786903.shtml

改革开放40年高校德育建设的基本经验

卢黎歌 岳潇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德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回顾并总结4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的经验,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开展高校德育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如何加强党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展开了积极探索,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自1990年起多次联合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系统总结高校党建和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面部署高校党建工作,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加强,高校德育由此走上稳步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德育的重点内容是拨乱反正、恢复重建、解放思想,引导学生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1985年之后,针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党中央及时强调高校德育的主攻方向,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中心工作集中于经济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坚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高校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德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工作,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自我教育、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还坚持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主动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坚持以科研支撑高校德育。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应用研究两条主线,积极组建高校德育学术团体和专门研究机构,在探索高校德育特点、规律,完善高校德育机制、内容,创新高校德育方式、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新观点,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第五,坚持推进高校德育课程规范化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82年各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到“85方案”“98方案”“05 方案”的分别确立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步实现了功能互补的综合化调整,再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高校立体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日趋科学、规范和完善,日益符合时代发展特色并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第六,坚持拓展高校德育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环境和新问题,许多高校积极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产学研结合、博士三下乡、微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力度;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拓展在线德育途径等,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和多形式的综合育人体系。

第七,坚持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新时期的新使命,高校逐步加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在扩充队伍力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德育尤为重视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出台的课改和教改相关文件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中央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专职德育队伍的专门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对专职德育队伍的配备、选聘、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3_4786906.shtml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

燕连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下降为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五年总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既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范例。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小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坚持党的领导密不可分。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1992年,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在实践中,一是重视党支部的作用,通过党支部,坚持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和落实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二是发挥各级党委领导作用,推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从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2.始终坚持扶贫工作的人民性,为扶贫工作提供明确导向。

改革开放40年,党和政府坚持扶贫工作的人民性,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把人民群众放在了扶贫工作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因为强调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从而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明确导向。

3.逐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为扶贫工作提供社会保障。

扶贫工作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党在扶贫工作中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动员企业、组织及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扶贫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在扶贫工作中对社会动员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一是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从而为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

4.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提供方法指导。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贫困问题在整体上已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但部分边远山区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贫困现象。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使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指导我国扶贫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施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化扶持。二是实施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三是实施建档立卡,提高扶贫工作成效。这一切,既为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方法指导,也为确保中国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dq/sx/201812/t20181203_4786910.shtml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

伊景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伟大成绩,并形成宝贵的法治建设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制定宪法法律、执行宪法法律,同时又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有效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始终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出台相关法律文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如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工作主要停留在“法制”建设阶段,即在重大领域内做到有法可依;直至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2002年写入党章,从而翻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史上新的一页;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逐渐形成。

4.坚持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辉煌。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报道链接:http://ex.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3_4786904.shtml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幸福观的变迁

张科豪

中国幸福观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幸福观不断丰富与发展,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幸福观、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幸福观、胡锦涛“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以及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了让中国强起来、人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提出“共同富裕”的幸福理念,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以及新的考验。基于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思想,蕴含着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幸福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思想体现了胡锦涛“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在胡锦涛“以人为本”幸福观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实现中国梦要靠每个人的奋斗,要做到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些看似简单通俗的话语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生动体现,旨在鼓舞新时代青年努力奋斗,勇于担当,为实现个人理想以及民族复兴发挥力量。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报道链接:http://ex.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3_4786907.shtml

改革开放40年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李勤 王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海问题的解决也逐渐提上日程。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1982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海问题指明了方向。台湾地区也于1987年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使数十万台湾老兵得以与分隔了近40年的大陆亲人重新团聚,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更是为日后两岸的协商打下了政治基础。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表决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同年4月26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领访问团抵达南京,正式开始了在大陆的“和平之旅”。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台海局势有所缓和,同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中共十八大后,两岸互动更加频繁,交流更加密切。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会面,两岸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召开。针对台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九二共识”,并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为今后一段时期对台工作指明了总体方向。进入2018年,为维护台海稳定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2月28日,国台办联合国家发改委等29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812/t20181203_4786912.shtml

原文刊载于2018年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8版整版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