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年风雨征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40年来,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大乘改革开放之势、执爱国奋斗之笔,以如虹之气势、高昂之精神奋力书写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拼搏故事。
即日起,学校主页设“回眸40年”主题专栏,系统回顾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全面展现交大人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努力创造留有历史印记新贡献的责任担当。
1978年,第一声春雷惊醒大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幕,27万学子涌入大学校园,揭开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

西安交大1977级新生开学典礼
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批1315名77级新生迈入西安交大校门,西安交大46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嘉奖,建国以来首次振动理论与实验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交大召开……
四十年改革壮阔,四十年足迹铿锵。今天的西安交大校园内,3000余名教师、近4万名学子活跃在科教前沿,27个国家级科研基地、115个省部级重点基地涌动着创新活力,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2个本科专业、98个硕博学位授权点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输出人才。
回眸西安交大四十年,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沧桑巨变的四十年,是亲历见证中国高等教育追赶超越的四十年。从改革汲取养分、为创新提供支撑、与变革互动探索,西安交大在爱国奋斗中守正、在解放思想中创新,走出了一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争创一流的特色之路。
走向春天:西部高教明珠绽放光芒
1978年,高考招生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恢复带来人才培养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昭示着科学的春天来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为建设教育现代化奏响了春天序曲。
这一年,2065名本科新生、114名研究生新生走进校园,金属材料及强度、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4个研究所获准成立,西安交大乘改革开放东风跨步跃进的步伐自此开启,在此后的四十年间成为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高教明珠。

上世纪80年代的西安交大校园航拍
1985年,西安交大正式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全国共10所大学入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一流人才,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工程技术教育大步发展,管理学科领军全国,应用理科迅速成长,“理、工、管”结合的传统优势再现校园。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大量国家科研项目,解决众多国民经济建设重大科技难题,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成为骨干生力军。“七五”期间,学校共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交大成为全国第一批率先开展“211”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并跻身2+7(C9)所全国重点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1996年,西安交大在全国首获教学优秀学校称号,彰显了百年如一的一流人才培养质量。

2000年,西安交大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实施合并,适应国家重点建设及新的形势发展,成为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十年间,能源动力、机械、电气等重点学科国内领先,管理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学科长期保持全国第一,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科学研究突出自主创新,多个领域研究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逾100项。
十八大以来,乘创新型国家建设之东风,学校秉承“大成智慧”育人理念,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首创本科生院、钱学森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贯通本科生招生培养全过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科学研究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国际学术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一批重大科研基地应运而生。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三个被评为优秀,荣获当年全国参评高校最佳成绩。2017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三大奖”7项,名列全国第二。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并列全国第一。
同向同行: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奋斗不息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党中央号召,从黄浦江畔迁到古城西安,自此扎根西部为国家建设砥砺奋斗,也将“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西迁精神写入交大文脉。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西安交大将西迁精神旗帜融入时代发展洪流,陶养一流师资、传承师表懿德、潜心科研攻关,将爱国奋斗情深深镌刻在四十年发展足迹中。
西安交大创造了国内科学研究史上的多个第一。1978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1983年,提出了微畴—宏畴转变的理论,成为铁电学界公认理论之一;1991年,首创国内第一个高压汽水两相流与传热试验系统;2000年,研制国内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
进入新世纪,西安交大独创全息谱理论和动态定量诊断技术,应用于大型回转机械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发明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12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2016年,发明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2017年,建立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部相关标准;2018年,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
诸多“第一”,不仅刻录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也见证着代代交大人将个人理想深刻融入中国梦的奋斗征程。


西安交大人始终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浪尖,牵头成立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支撑我国高端机床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移高地;西安交大人始终坚持投身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前沿,搭建“学术特区”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瞄准国际尖端前沿,助力国家科技发展;西安交大人勇立国家战略之需潮头,郭烈锦院士研发“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境带来曙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研究院、“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相继落户西安交大,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新时代的交大人,坚定不移地走西迁奉献创业之路、走钱学森归国报国之路、走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之路,坚持将国家的发展重任扛在肩头、将敦笃与实干的意志品质刻在心间。他们无私奉献,为创建“世界一流”舍小家忘我拼搏。程海翻山越岭石笋为伴,创建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同位素实验室,连续三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们心怀赤诚,瞄准科技前沿,立志以研究成果回馈祖国人民。叶凯在海外学习工作十余载后全职归国,潜心开展生物信息学领域研究,他既在国际化合作研究中搏击世界前沿,又致力于地方病、种群遗传病等精准医疗重大课题,为人民健康谋求福祉;他们信仰坚定、勇于担当,扎根岗位争做时代先锋。“陕西省青年百人”许领历时十二载踏遍黄土高原,潜心研究黄土灾变机制、优化灾害防控方法,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他们着眼中国问题、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咨政建言,服务党和国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国际法青年教授苏金远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专家顾问赴联合国参加海洋法、外空法领域谈判磋商。社会保障学者王立剑坚持不懈着眼社会问题,在重大民生咨政研究方面发出交大声音。
守正创新:为深化改革贡献交大智慧
四十年时代变迁,“守正”是西安交大坚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初心。“创新”是西安交大坚持动真碰硬破除痼疾、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交大探索与交大智慧的魄力。
以治校领航发展,通过制度建党、组织壮党,思想立党、文化兴党,教育严党、作风强党,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风向标”,为干部作风建设戴上“紧箍咒”,为领航科学发展装上“新引擎”。在全国高校中首创领导班子作风制度《约法十则》《十要干》,推行民主生活会常态化、党委常委“三个带头”工作常态化,促进党建思政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骨干引领与团队力量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成长相结合,为有力推进学校改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2016年,西安交大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以改革更新观念,以改革探索路径,以改革增强活力,坚定不移推动办学重心下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资源后配给”,把财权放下去,把活力激起来。大刀阔斧地开展用人机制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管理重心下移、分配制度改革、职员制度改革在校内全面启动实施。2018年,启动建设“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聚焦打造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建立博士后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人才培养改革屡次迈出重大步伐。2016年成立本科生院、钱学森学院,贯通本科生招生培养全过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推进三项改革:适应国家高考制度的招生改革,倒逼学科发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倒逼学科和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和老师,倒逼教师。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校企协同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携手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术特区”建设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成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机制,8个不同模式的学术特区正在校内形成矩阵效应,带来学术成果的“井喷式”增长。探索“科学家工作室”模式,着力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团队,承担重大国际合作课题,不断产生重要原创性成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打造“一带一路”融合发展“朋友圈”。首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汇聚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大学加盟,成立丝路法医联盟、先进制造子联盟等,举办“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等,推进人类文明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

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全力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大学深度融入社会,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破除大学与社会脱节问题,将大学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从百廿薪火、甲子风云中走来的西安交大,誓将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