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抗战迁陕跨世纪 仁术丰碑满甲子-----写在西安交大一附院迁建60周年纪念日之际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9-06 22:42:00 作者: 点击:

一甲子峥嵘岁月, 六十年璀璨硕果。坐落于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大雁塔西侧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所享有国际盛誉的璀璨“杏林名珠”,走过了六十个春华秋实的风雨历程。

六十年来,一附院人为了发展祖国和人类医学的伟大事业,置身西北、沧桑砥砺、团结勤奋、严谨创新,成就了医疗、教学、科研、护理、医院管理等方面的腾飞与辉煌,在西北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医学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为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卫生事业创造了一个“起航、避雨、乘荫”之所,辉煌的历程和骄人的业绩值得尊重、敬仰并浓墨重彩而书。目前,一附院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学科特色鲜明的科教型委属委管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全景

1956年,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9月8日正式登报开诊,同年10月易名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7月1日医院随学校易名为“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1年12月18日成立“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0年4月17日在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三校合并,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17日,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启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名称。

谋篇开局 引领西北

1956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和百废待兴的共和国一样,作为西北地区的重点医院,一附院的基建工程启动。1954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恢复状况良好,根据党中央为国民提供基本卫生保障之计划纲要,“一附院”作为西北的一所重点医院奠基工程正式启动,1955年12月西北医学院正式决定成立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筹备委员会。1956年9月8日正式开诊。

在开诊初期,“一附院”职工在院党政的领导下,积极奋进,艰苦创业,认真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以较快发展。

1957年,外科即先后成功进行了食道癌和肺结核肺叶切除手术;胰、胃、十二指肠三脏器切除手术;法鲁氏四联症手术成功,引起社会轰动;年底由谢景奎院长带领的一支地方病调查队深入黄龙县山区,科学地界定了这一地区危害群众已久的“吐黄水病”为“克山病”。

1959年7月7日由循环系统教研组主任陈向志教授等成功为一例巨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施行了低温下心内直视手术,并承办“全国首届心血管会议”在西安的隆重召开。

1961年,在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为了用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于人民,医院集中有关专业学科精英成立了重大手术多学科协作组,齐心协力攀登医学高峰,于1962年在低温下成功为一巨大肝癌患者行半肝切除术。

迁建仅仅十年,“一附院”快速跻身处于国内一流水平行列。

坚持本色 曲折前行

19671976年

在1967—1976年期间, 一附院派出43名医护人员组成战备医疗队,深入陕北黄陵县,在艰苦的环境中,调查防治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三大地方病。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医护人员凭借着一定要消灭地方病的坚定信念,将汗水洒在黄陵县的山山水水,基本消灭三大地方病,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在这十年期间, “一附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宫颈癌、风心病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新的突破。1973年,医院成功为一例右手五指离体8小时的患者进行断指再植手术。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8月4日,为支援唐山地震灾区,医院召开动员会,积极做好接受唐山伤病员的准备工作。7日,首批唐山地震灾区伤员90人到达一附院,20分钟后即按伤情分送各科室。医院在抗震救灾中,累计收治伤员325名,其中13例完全性截瘫伤员,经治疗12例均可持双拐行走。医院还采用铝制盆箍固定治疗骨盆骨折47例,取得较好疗效。

1971年4月以来,医院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选派多学科专家参加陕西省派出的苏丹医疗工作队,历年来共派出援外人员29批次113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医疗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到苏丹政府及上级部门的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 快速发展

19771986年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医院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陕西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批准,1977年,原西安医学院大骨节病研究室成立,一附院骨科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殷培璞教授在大骨节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大骨节病在陕西省永寿、麟游等县的重灾区得到最有效的遏制。为了纪念这位无私奉献、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当地群众立碑撰文永远铭记这位“送瘟神”的老人,县政府把他的功绩载入县志。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医院心血管协作组的“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和放射科主任钱治中教授的“大骨节病X线学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医院开展的新技术“脑血管架桥术”“大剂量氨甲喋吟治疗晚期肿瘤”等均获成功;各项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保证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荣获全省十大医院医疗、护理质量考核评比“第一名”。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一附院加大投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改善配套硬件设施,使医疗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

1979年,医院泌尿外科首次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成为西北地区首例肾移植手术。

1981年,医院“无血切肝术”成功实施,成为外科领域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1984年,医院“ZDZ”外用避孕药膜的课题研究被评为“卫生部科技成果奖”,齐头并进的激光技术、染色体新技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再通术、滋养叶细胞肿瘤的诊治等医疗技术,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科技兴院 西北领先

19871996年

在此阶段,一附院确立“科技兴院、质量建院、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始终牢记公立医院的职责和担当,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1987年,医院研制的“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获国家专利并获第二届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铜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美专家合作成功进行“同种异体主动脉及主动脉瓣代替肺动脉瓣”、“狭窄的肺动脉并加宽右室流出道根治法鲁氏四联症”等5例国际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

1988年,原西安医科大学首次中标四项临床医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医院心外科成功完成首例“同种主动脉瓣移植”手术;1989年激光医学研究室的“激光医学安全防护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委“七五”攻关科技进步奖。

1990年医院举行首届“科技兴院”大会,将科技兴院列为促进医院发展的基础工程,成立了发委会并设立了“院科研基金”, 制订了具体实施措施和奖励制度,“人才奠基、科技兴院”带动了医院的各项工作。

1991年医院成立“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步入快速发展期,陕西省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获得成功。

1993 年,医院被省卫生厅、省物价局授于全国首批暨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称号,并受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了全省第一期陕西省医院分级管理研讨班。

1994年医院荣获卫生部授予的“三级甲等医院”称号;并荣获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授予的“爱婴医院”称号。

在由国家三部委组织的“八五”国家攻关项目总结表彰大会上,医院心内科刘治全教授被评为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医院经过这十年的快速发展,规模、管理、技术、质量均符合“国家队”的要求,达到 “国内一流、西北领先”的即定目标。

提质增效 科学发展

19972006年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一附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医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陕西省卫生系统两个“十星级文明窗口示范单位”之一。

1998年医院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及西安地区20所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医院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首批“百佳医院”。同年,国内第一例“肝内胆管扩张后放置支架术”、西北首例“同种异体带血管骨移植治疗骨肿瘤”手术成功开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北首例单胎试管婴儿(男婴出生体重3150克,身长49公分)及西北首例三胞胎试管婴儿(女婴出生体重分别为1455克、1890克、1860克)先后在医院妇产科顺利降生,标志着“一附院”在生殖领域的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3年4月,医院紧急动员,积极开展“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全院职工齐心协力严防死守,抗击非典,成功实现了抗击非典“四个零”的突破;医院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抗击非典“先进集体”,院党委荣获全省“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

“非典”期间,痊愈出院的患者和医务人员紧紧相拥

2004年,医院派出医疗队参加陕西省铜川市陈家山矿难伤员抢救工作,受到了陕西省政府、省卫生厅及铜川市等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在这十年间,医院规模稳步扩大,医院管理步入民主科学决策期。医院医疗技术随着分子医学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质”的飞跃,“一附院”的影响力在西北乃至全国持续扩大,“一附院”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目标高远 阔步向前

2007-2011年

在此阶段,一附院进入了非凡的第六个十年期,在“创新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医院向着管理更加科学、规模稳步扩大、条件明显改善、国际知名度更高的层次迈进。

2007年医院新住院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就诊条件。8月18日,医院近千名住院患者全部安全搬入新病房,体现医院良好的管理水平。

2007年医院在卫生部大型医院巡查中获得较高评价;在学科建设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多个学科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

西安交大一附院汶川地震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

2008年5月,汶川地震震动了全世界,医院派出由吕毅教授为队长的救灾医疗队,日夜兼程赶赴救灾一线,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出突出成绩。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一附院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一位玉树地震藏族伤员不住称赞一附院医护人员给予的医疗救助

2010年4月玉树地震牵动全国。医院接收灾区送来的伤员18人,经过精心治疗恢复健康,全部重返家园;陕西省卫生厅授予医院“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5月,医院肝胆外科全国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获得成功,该手术是世界公认的难度大、风险高的外科肝脏肿瘤切除术。

2011年12月,医院肝胆外科成功实施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在我国取得零的突破。

一附院精准扶贫,向安康市平利县医院捐赠15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

一附院从2005年开始,努力探索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协作医院医疗网络建设机制,利用强大的综合医院平台优势,加强对市县级基层医院的帮扶,先后在陕西、甘肃等9个省15个地市建立了130余家协作医院,创出了共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创新发展 更铸辉煌(2012年至今)

在新的历史时期,一附院以服务群众为主旨,竭尽全力,改善环境硬实力、提升服务软实力,“美环境、抓服务、强技术”,呈现出一派“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今天的交大一附院全景

2012年10月,一附院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西北地区最大的单体门急诊大楼开诊,医院就诊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新门急诊综合楼和一卡通就诊模式的正式启用,以及“口服药单剂量摆药机”“快速盒装发药机和智能存取药柜”“全自动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等先进设施、理念的引进,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系数快速上升。

2013年元月,医院主持和独立完成的“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4年7月,医院妇产科开展的世界首例“直肠阴道瘘磁压榨闭合修补术”应用于临床并获成功。

2015年,医院心外科开展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乳内动脉序贯式冠脉搭桥等多项高难度手术。

2015年6月,医院胸外科、肝胆外科、肾移植科同时开展了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三种不同器官的四台移植手术,开创医院器官移植历史新篇章,医院肾移植手术突破4000例。

2015年,医院荣获多家单位联合授予的“中国医院最佳管理团队奖”和 “第十四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荣誉称号。

2016年元月,医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成功完成百余例复杂手术,自此陕西省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一附院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医院积极探索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和下沉的有效举措,为陕西省新医改的落实起到了引领、探索作用。

陕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戴征社向交大一附院颁发医联体铭牌

2015年4月,医院与雁塔区政府积极试点成立并启动陕西省分级诊疗工作首个推行机构“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 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同时,医院按照“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外延履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路,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规划“两院四区”的发展格局。“两院”为医院本部院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陆港医院,“四区”为医院托管的第一附属医院彬县医院、延安医院、韩城医院及兴善寺院区四个分区。

“厚德、博爱、精医、卓越”是一附院的文化理念。流金六十年,一附院恒久不变的是厚德和博爱,历久弥新的是精医与卓越。如今,一附院拥有开放床位2600张,年门诊量超过223万人次,出院病人11万余人次,手术操作突破5.8万例次,成为西北地区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六十年后的今天,西安交大一附院正乘着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劲东风,不断锐意创新,攀登着更高的医学“巅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附院将以医院迁建六十周年为契机,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朝着“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行!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