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遍览西安风采,一座城,承载千年兴衰。从城走入书,从书读懂城,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周芳德教授,花费数年时间,走访关中大地,写成《走向古都西安》一书,用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西安。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走过的究竟是怎样的路?中华文明究竟创造出过怎样的成就?为什么汉唐王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依据考古发现和科学分析,周教授第一次指出,是中华文明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真正的铁器时代。在四千年前开启的高温炉窑燃烧技术之下发明的各种钢铁冶炼技术,瓷器烧制技术,使得我们民族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在2000多年里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面。周教授在《走向古都西安》一书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西安及周边地区从蓝田猿人到汉唐王朝的文化历程,并指出中华文明是从这里开始的,西安是东方古文明发展的中心。
“我就是气不过”
“实际上,从商朝到明代,我们国家的对铁的冶炼和利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工业革命以前,我们国家钢的产量每年有50万吨,比全世界的总和还多。”周教授对民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峰回路转,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对于中国的技术,尤其是钢铁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承认的。“我就是气不过!”周教授猛地一拍桌子,似是大梦惊醒,又痛心疾首。
全书的第十五章就是专门讲述中国的技术变迁,从黑陶到青铜器,再到铁器,最后是陶瓷。
4000年前,在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已经烧制出比其他陶器强度更高的黑陶器,开创性地发明和运用了两项技术:高温炉窑燃烧技术和高温碳渗透技术。周教授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这两项技术,认为是在陶器焙烧末期,在1000℃左右炉温下,采用缺氧燃烧,即少量鼓风,这个过程为高温渗碳,燃料中的碳分子向陶器壁面渗透,使得陶器壁面呈现黑色。
3500年前,商代纯熟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为宋代大规模炼铜生产奠定了基础。
2500年前,春秋时期,在铸造兵器过程中广泛采用“铬盐氧化技术”,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里的青铜结合吴越青铜剑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仍然锋利如初,就是在剑的表面进行了这种防腐技术处理。同时期,我们冶炼出了第一块生铁,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铸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真正铁器时代。
此外,还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陶瓷烧制技术,高温炉窑燃烧技术等多项高温技术,它们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都为西方开启工业革命打下了技术基础。
所以,周教授如是说:“如果从人类的文明角度来说,历史的进步就是对火的利用,对能源的利用。”
“你了解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作为一名能动学院的教授,为何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去讲述一座城市,谈到此处,周教授莞尔一笑,“经常有人来参观,国内的国外的,我就在想,你了解什么,你想了解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或许是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求根问底的习惯,周教授就想去把每个地方看一下,渐渐地就做了这件事,刚开始只是西安,再后来就扩大到了整个陕西关中地区。就像兵马俑,我们去看什么,究竟是看它的工艺艺术,还是看它的历史背景,亦或是看它的前因后果,最后把它们集中起来,我就知道,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统一了,为什么只有十五年就灭亡了。所以,我们就像这样,可以通过兵马俑去了解一个国家的前因后果。
“国外有罗马,有希腊,这些都是整天说的世界文明古城。那我们西安不是也是古文明城市吗?我们西安究竟是个什么地位呢?”为了探究这一点,周教授遍访关中各大景点,书中除了兵马俑不允许拍照外,所有的外景照片均由周教授亲自拍摄。“我认为,中国历史中好多珍贵的东西都像珍珠一样散落着,就没有一个人去把它串起来。”因为没有人,所以就自己做,正是这样一份对民族共同财富的责任感,推动着周教授去串起这民族的瑰宝。
一种科学的方法
当谈及自己的专业与这本书的巨大跨度时,周教授认为:“一种科学的方法用到哪里都是科学的,重要的是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做科学的事。”运用严密的逻辑,不受约束的演绎,没有边界的思维,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就可以推算出一门学科。所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无论你研究什么项目,即使是不同的专业、学科,都能得到较好的收获,有所建树。
正如周教授所言,技术使得中华文明在几千年来一直在生产力和生活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面,它是中华文明历程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我们有着无数的发明和创造,岂止是四大发明?在这里,在西安,一切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