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西安交大获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

来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4-12-02 08:57:00 作者: 点击:

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原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的推荐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授奖项目已公告,西安交大此次共申报8项,有6项获得一等奖(一等奖授奖比例约10%),与复旦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现将获奖项目公布如下:

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西安交大获奖名单

1、电压敏陶瓷点缺陷结构表征、调控及应用的研究

电压敏陶瓷点缺陷结构的研究对于提高避雷器等电力设备和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历时20余年,系统性地获得了具有壳心结构电压敏陶瓷介电响应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介电谱表征点缺陷结构的新模型,建立了点缺陷结构表征和调控理论体系,为电压敏陶瓷的性能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论文41篇,EI论文72篇,出版专著《氧化锌压敏陶瓷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2部,总他引810次,其中被 SCI 论文他引 134 次。项目完成人担任本领域顶级期刊IEEE TDEI 副主编,在“固体电介质”等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5次, 在国内外应邀作学术报告17次,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2、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陶瓷材料及器件

弛豫铁电体单晶和陶瓷材料是高技术和国防领域高性能电子器件的核心材料之一,该项目针对弛豫铁电单晶生长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问题,自1998年以来开展了长期地研究工作,开发出了具有优异相变性能和电致伸缩性能的关键材料。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表国际期刊学术论文260篇。SCI引用1570次,SCI他引1023次。10 篇代表作SCI他引164次,研究成果得到美国、英国、德国和我国等国家20余名院士和 IEEE Fellow 等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和高度评价。两篇弛豫铁电单晶的综述性文章,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和《物理学进展》上。项目主要完成人作国内外学术大会报20余次,邀请报告30余次,参编《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0卷),获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3、生物组织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

生物体在外界伤害性热、力刺激下通过组织结构变化和疼痛等电生理行为影响其功能,探索热、力刺激对生物体的疼痛机理及其量化是该领域的难题。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未考虑多因素及交互作用影响,缺乏系统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无法对临床医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指导。该项目经10余年系统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技术平台,建立了热-力-电(疼痛)耦合行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了热应力在组织损伤和疼痛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了基于力学原理的生物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在Springer出版了疼痛力学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在力学领域顶级期刊J Mech Phys Solid、Adv Appl Mech和Appl Mech Rev等发表 SCI 论文 42 篇(JCR 一区21篇,1篇入选 ESI 高引论文),SCI他引527次。其中1篇代表作在 2012 年被选J Mech Phys Solid近五年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成果得到 4 名院士、10 余名ASME Fellow等国际著名学者引用和积极评价。项目负责人受邀为Phil Trans R Soc A 编辑“多尺度生物组织热-力学”专刊。项目第一完成人作为大会主席举办了三届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应邀做国际学术大会特邀报告10余次,作为中国代表成功当选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国际力学界最高组织)大会委员会委员。

4、精密反射式光栅的压印制造技术

精密光栅是高档数控机床、IC 制造装备、空天观测装置、精密测量/分析仪器等高端装备的关键部件。国内尚不具备精密光栅的制造能力,只能用国外中低档玻璃光栅(精度>±3μm/m)作为模版进行复制。基于光刻工艺的精密光栅制造技术门槛不断被推高,制造成本呈几何量级增加。该项目经过 14 年的系统研究,发明了精密反射式光栅的纳米压印制造工艺,开发了新型大间隙、高容差光栅读数系统,实现了工业应用。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其他知识产权5项;申报国家标准制定1项;发表SCI/EI论文202篇(SCI他引153次)。德国SUSS公司纳米压印设备研究部副主任Ing. Ran Ji博士、Advanced Materials (IF:14.829)杂志副主编Dave Flanagan 教授、侯洵院士等专家评价为:“原创性工作,令人印象深刻”。该项目开发的精密反射式光栅系列产品推广销售到多家企业,促进了高端装备国产化配套,在推动企业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5、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始创、拓展及临床应用

肝胆外科中胆道修复重建迄今仍然是临床难题,被称为是“阿基里斯之踵”。尽管随着吻合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各种优良缝线大量出现,胆道重建问题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手工缝合模式存在的固有缺陷,即缝合线在吻合口周边组织产生纵向牵拉力及缝线带来的异物刺激,均无法使胆道问题的外科处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探索一种无需缝线就能完成胆道组织吻合重建的方法成为肝胆外科研究的难点。该项目历时11年,发现磁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非接触性场力可以完成组织修复,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手工缝合模式的缺陷。为此,该项目提出了无需缝线的磁压榨胆肠吻合新模式,发明了适用于不同类型胆肠吻合的磁压榨吻合技术及系列磁性装置;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项目研究过程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中文核心论文31篇,参加国内外会议6人次。临床已开展磁压榨胆肠吻合20例,磁压榨狭窄胆道疏通3例等,推动了医学界外科吻合重建技术的的发展。

6、数控机床动态误差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

随着数控机床速度的提高,动力学效应引起的误差显著地影响数控机床精度和稳定性,成为开发高档数控机床的瓶颈技术之一。该项目在国家 863 计划、04 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历时十余年,提出了基于内置传感器的数控机床动态误差测试分析方法,发明了数控机床动态误差在线测试分析和补偿装置,并在我国机床制造企业实现了推广应用。项目研究过程中获授权发明专10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发表EI/SCI论文42篇、他引228次;2篇博士论文获“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国家863 验收专家认为:取得重要进展,具有创新性;04专项验收专家认为:较好地完成了合同任务,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推动了我国机床行业的技术进步。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