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4-10-17 09:57:0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承担的陕西省“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和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的一致肯定。近日,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教育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参扶单位总结以往工作,加强对扶贫日活动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此,学校号召全校师生继续发扬西安交通大学良好的扶困济贫、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群众,把学校社会扶贫工作推向深入。

 

一、陕南平利县“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开始,西安交大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学校一附院、二附院、口腔医院、资产公司、出版社、基础教育党委和社会教育管理处,以及西安思源学院、陕西法士特公司等单位,在平利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对平利县9个贫困村的重点帮扶。

2012年直接投入115.4万元,2013年直接投入296万元。2013年开展各类培训200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26名,在基本建设、捐资助学、医疗帮扶、产业扶持、社会实践、干部挂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各包扶村基础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农民生产增收的进一步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认真领会国家和省上的意见精神,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帮扶计划

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两联一包”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学校调整原有扶贫领导机构,专门设立学校社会扶贫办公室,任命一名专职副主任,统一负责平利县扶贫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联络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学校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和扶贫团联席会议,根据省上安排和学校实际,对具体方案进行调整,确定帮扶团各项工作制度,确定帮扶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认真落实陕西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方略,各扶贫团要对各包扶村的在册贫困户实施“一对一”帮扶。同时,要全面落实与平利县的框架协议内容,努力完成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任务。

 

(二)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全面推进帮扶工作

学校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学校与平利县签署的《加快推进平利县扶贫开发工作框架协议》。整合各单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经实施的项目有:

1.援建基础实施,造福百姓。学校投入45万元为西河镇东坝村修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楼;资产公司共投入资金20万元,为平利县洪家坪村、松阳村的2条街道安装了路灯,还确定了对正阳镇洪家坪村及八仙镇松阳村的 3条进村山路进行路面硬化工程,共投入资金22万元;二附院、口腔医院为平利县洛河街村、牌楼街村路面硬化和架设钢索桥工程等共投入资金23万余元;法士特帮扶的半边街村已完成道路硬化、修建桥梁及山区公路建设工作,累计投入60万元,2013年还启动了对2.5公里长、4米宽的山路路面进行硬化处理的项目,投入30万元;社会教育管理处投入6万元用于兴隆镇马鞍桥村的敬老院建设;思源学院资助5万元用于购置环卫设施,进一步改善八仙镇狮坪村的环境卫生。

2.捐资助学,教育扶贫。对平利县西河镇中心小学、洪家坪小学和东坝村开展教育扶贫,资助4.5万元,捐助了共计5000元的篮球、排球、乒乓球、乒乓球拍及跳绳等各类体育活动用具;组织西安交大附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四个学科的优秀教师,赴平利县中学为全县两所高中的相关学科老师做高考复习备考专题辅导;学校工会、一附院共资助了11名贫困学生;法士特公司为半边街村金岭小学捐赠各类图书4500余册;思源学院加大对29名平利籍在校生的资助力度,享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占在校平利籍学生总人数的52%。

3. 捐赠医疗设备、争取建设项目。为帮助地方更好开展诊疗业务,西安交大二附院捐赠洛河镇中心卫生院价值150万元的进口B超设备1台,并安排专人运送和指导其开展相应诊疗活动。一附院与卫生厅积极沟通,为西河镇中心卫生院成功争取到总投资60万元的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并向卫生院捐资10万元。

4.扩宽茶叶销售,扶植专业户。西安交大帮助洛河街村等拓宽茶叶销量渠道,累计帮助销售茶叶3000余斤,价值近30万元。对正阳镇洪家坪村的养鸡专业户给予3万元资金投入,用实际行动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5.培训医务人员、开展疾病筛查。二附院根据洛河镇中心卫生院实际情况,累计投入近万余元,免费为其培训医务人员,为期半年,并免费提供食宿。一附院两次组织相关专家赴平利县开展“三基三严”医师培训,赴西河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健康”义诊活动。今年10月,由省教育工会出资、西安交大工会组织、一附院具体实施,组成了一附院老中青专家教授一行40余人的医疗队深入平利县,为全县中小学女教师开展了“两癌筛查”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广泛好评。口腔医院的医师在洛河镇小学为全校师生和牌楼街村部分村民开展了口腔健康教育讲座;为200余学生及村民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义诊;发放口腔保健品300余套,价值3千余元。

6.校团委参与,构建支教扶贫活动长效机制。2013年,校团委制定了平利县三年工作规划。组织博士生实践团队赴平利县开展调研,通过走访政府部门、试点村镇以及代表性企业,对当地特色农业、招商引资、生态旅游、人才引进等政策建言献策。团委根据平利县人才的需求,经请示学校党委和团中央,从2014年起每年选派2名研究生支教团学生到当地进行支教。

7.学校从2013年开始在平利县派驻一名挂职干部,首名来自学校能动学院的刘远创老师已经圆满完成在团县委挂职副书记的任务。

(三)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对一”对口帮扶。

1.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各参扶单位认真落实陕西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方略,对在册贫困户实施“一对一”帮扶。学校工会组织校本部21个分会,筹集资金4万余元,对东坝村村民实行了“一对一”入户帮扶。

2.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提出“党支部爱心帮扶一对一”计划,进一步加强对口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0月中旬,西安交大一附院组织14个党支部书记代表深入西坝村6户贫困家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情况,对各支部帮扶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充分论证,共同研究探讨后期具体帮扶措施。

幼儿园党支部在创建“五好支部”活动中,支部书记带领15教师党员前往安康平利县正阳镇中心幼儿园进行“爱撒童心,帮扶助教”活动。为幼儿园的孩子们送去了园服、图书、玩具,老师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活动。

机械厂党支部与正阳镇洪家坪村支部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首次向该村养殖专业户投资3万元扶持基金,建立帮扶点,扶持专业化养殖项目,期望以点带面,帮助大家共同致富。并对10户困难户进行慰问,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党建工作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气象,扶贫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扶贫团各个参扶单位均认真落实完成了各帮扶村具体的帮扶任务。学校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地方和上级政府的肯定。学校二附院获得2013年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资产公司程鹏迅等两人获得2013年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二、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成绩突出

西安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定点帮扶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任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学校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全面迅速推进工作。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2013年组织7批次,2014年已组织6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施甸县城乡规划、姚关镇文化旅游开发、雷打树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12期,供培训2600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面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和陇川县在2013年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训,近期又将开展2期,共有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二是教师培训。2013年6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13年12月、2014年3月,西安交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的20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训。

三是智力帮扶。2013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施甸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地考察了施甸县太平镇石瓢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太平镇就开发石瓢温泉饮用富氢水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2014年6月5日,学校副校长李伟一行5人在保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朋建,施甸县县长张云怡及其他市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姚关镇雷打树村、施甸三中、姚关小学和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施甸县召开了2014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2013年帮扶工作,明确2014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施甸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2014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创业企业与施甸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2013年一期投入60余万元帮扶援建施甸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施甸一中主页服务器;2014年,学校二期投入近50万元,为姚关镇雷打树小学、施甸三中、仁和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与施甸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资助10名施甸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仲英书院组织了两次赴云南施甸帮扶实践活动,40余名师生分别在施甸县一中、三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杨琳教授课题组,针对施甸县抗战文化、契丹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 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2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指导,重点对施甸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33名医务人员到学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2名干部赴滇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

2014年4月21日,学校举行社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学校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认真归纳和总结,找准着力点,影响和带动当地的发展,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意义。一是突出挂钩帮扶的重点区域和项目,促进帮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针对具体项目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项目监督评价推进机制,确保有效落实。三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发挥优势,将自身的优势与帮扶地区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做好帮联共建、产业培育、吸引人才与资金等工作,激发帮扶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四是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帮扶地区的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五)总结经验,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现代网络手段,及时在学校新闻网上报道工作进展,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信息,在工作通报上介绍扶贫成果,作为典型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和滇西开发网上展示西安交大定点扶贫工作的经验。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工具,进一步扩大影响,及时通报信息。龙跃等三位同志获得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优秀信息员称号。学校扶贫办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定点扶贫先进集体。 

西安交大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她的发展历程始终和国家、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交通大学的西迁历史本身就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开发、服务地方建设的壮举。希望全校师生能够持续关注陕南平利县、滇西施甸县、陇川县和保山市等地区的发展和需求,在教育文化、科技合作、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扶持。相信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必将持续利用自身条件和资源积极投身到地方发展和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大力弘扬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帮扶贫困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为早日实现国家扶贫开发总体任务做出贡献。

 

                               

相关信息:

1.《西安交通大学:凝心聚力大学情 扶贫结惠彩云南》。滇西开发网链接地址:http://www.dxkf.cn/showArticle?article.articleId=3506&docount=true

2.《西安交通大学扶贫工作情况》。滇西开发网链接地址:http://www.dxkf.cn/showArticle?article.articleId=6648&docount=true;教育部门户网站链接地址: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380/201410/175873.html

3.西安交通大学扶贫办联系方式:82668060  shendan@mail.xjtu.edu.cn

4.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手机用户“扶贫日”短信捐赠平台,发送1、2、5至10699999,即可认捐1、2、5元。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