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面向“十四五”规划布局,按照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医学部于10月9日下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组织召开“交叉学科专家合作研究再推进”座谈会。医学部党政领导、各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医学部各学院、研究院及创新港研究所主要负责人,以及学校机械学院、能动学院、生命学院、化学学院、电气学院、数学学院的医学交叉研究代表参加会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主持会议。
颜虹介绍了座谈会的背景和目的。他指出,学校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勇于肩负历史责任,将“四个面向”作为科技创新坚持的方向。他强调,交叉学科规划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前沿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都带来新的增长点,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验室重组,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学科界限,将临床资源转变为可研究资源,将学科交叉转变为研究常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治疗疫苗的研发防控等方面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强化公共卫生防治保障和科技支撑。要搭建平台,在人才队伍资源配置方面给予支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推进交大生命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更大跨度发展,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诸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代表发言阶段,来自医学部各院系、附属医院以及化学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的12位中青年专家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经历,分享了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经验和案例,提出了对学科交叉的具体需求以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化学学院王优良作了关于天然与非天然药物的化学合成的学术报告,提出了精准合成寡核苷酸药物等研究设想。一附院郭佑民作“基于多相流的多尺度管道力学与人体科学的联系”报告,介绍了多相流在生命学科中的应用,提出气道、血管多相流研究设想。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汇报了儿童肥胖与全球健康领域的相关需求及医学领域“卡脖子”重大问题,指出融合临床、预防及健康管理的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推动“大健康”和全球健康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吕毅作腹腔镜肝移植实验进展报告,介绍了2019年首创磁辅助快速肝脏移植技术等突破性进展,并提出合作需求。机械学院教授李涤尘从制造领域未来脑控装备方向的应用、细胞层面乃至基因层面控制出发,指出学科交叉研究应凸显临床应用,加强与药监部门合作,创新适应学科交叉的基地管理体制,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能动学院教授苏光辉指出核技术是治疗癌症的方式之一,提出用不同的粒子来治疗癌症的合作设想。法医学院教授李生斌介绍了细胞膜色谱平台、基因组数字化部分等多个学科交叉案例以及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与合作意向。医学部副主任贺浪冲就如何高效控制药品质量、临床精准用药、解决前沿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基础医学院童东东作了关于单外泌体分离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外泌体的研究趋势,经济效益及已有技术积累。机械学院郑杨汇报了机械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徐光华教授团队与一附院影像科杨健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医工交叉项目及研究婴儿神经发育异常体感辅助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建议与合作需求。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刘恩岐介绍了实验动物相关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未来发展策略。一附院心外科王景玉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对ECOM涂层技术的体会。
在学科交叉研讨环节,与会老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医学部党工委书记陈腾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政府的项目指南编写,提前布置项目申报,强基础、求合作、谋发展。医学部副主任杨琪表示,医学部将探索从校内双聘、成果认定、绩效分配、编制岗位、考核评价等方面强化政策激励,破除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障碍。
医学部科学技术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韩苏夏认为,要以临床医生为主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实践中的问题。基础医学院院长张保军提出抓住跨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关键问题,组织重大研发项目。药学院院长王嗣岑指出目前新药的临床研究平台不足,应将学科交叉常态化。法医学院院长赖江华提出学院领导通过交叉任职的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峰提出基于安全队列的大数据分析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二附院院长李宗芳表示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开展院级医工交叉培育计划。二附院皮肤科主任耿松梅表示希望与机械学院等学院开展激光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口腔医院院长李昂指出与中小企业联合共同研发口腔设备。
本次会议既是对之前医学相关领域科研合作的总结,也是对后续学科交叉具体工作的指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学术问题,近距离激发学术火花,开辟新的研究与合作。医学部科技处将按照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吸纳座谈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继续广泛调研,将交叉学科专家合作论坛作为常规工作定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