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推动西部地区大开放,分别从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六个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会议提出要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既是西部地区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现实需求,也是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主动融入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的内在逻辑。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分类分层培养体系,提升西部开发开放服务力。
西部高等教育要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综合考虑西部不同地区地缘、交通、产业、文化和自然禀赋特点,明确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侧重点,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与西部开发开放相匹配的分类分层培养体系,统筹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协调发展与功能定位:研究型大学承担创新职能,聚焦国家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需求,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形成尖端科技成果。应用型本科围绕西部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以行业产业开放需求为导向,进行应用型知识的研究与传播,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破解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难点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需求,培养高素质职业型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构建西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增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驱动力。
围绕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等国家进行的产业合作、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合作以及投资贸易合作,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多维协同多方联动,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西部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为西部地区形成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开放新格局提供动力支持;围绕西部地区构建更加开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互联互通的协同创新网络,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要素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及再平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技术创新领域的知识溢出效应,推动西部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价值链攀升;围绕能源、矿业、农业、交通等中西部地区短缺学科专业领域,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构建不同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整合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源,推动高端人才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优质学术资源共享,提高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推动西部地区深度参与到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主动融入西部地区区域一体化、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建设,针对西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点,构建区域高科技研发体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行业企业的科技尖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科技引领和智力支持。
三是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西部开发开放支撑力。
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探索建设高标准严要求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按照西部开发开放不断深入过程中衍生出的新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设置具有优势特色的、能够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学科专业体系,促使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互配合,遵循“项目引领、问题驱动、合作攻关、重在实效”的原则,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当地产业、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培养出符合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加大业内企业在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以行业的内在结构和实际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为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开拓精神、熟悉外向型经济的合格人才,满足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国际化人才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建设起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李明敏,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主任;卓宇,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2020年10月6日《光明日报》第7版
报道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0/06/nw.D110000gmrb_20201006_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