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流中,南山在兹,有一片广袤肥沃神奇的土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德及鸟兽,筑起伟大的丰镐二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人天真烂漫,一统六国的步伐向东出发;“渭城朝雨浥清尘”,丝路驼铃阵阵,博望侯凿空西域。
今天,西安、咸阳两座古老而富有生气的城市在此交汇,一张满载寄托充满希望的蓝图在此描绘,这张蓝图是一只踌躇满志、扬扬意气的“领头雁”——西咸新区。这个故事便从这只“领头雁”壮硕健美的一侧翅羽尖——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说起。
相遇蓝图上
“这个板块规划图像是一个金元宝呐!”“像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办公室的同事们显得格外兴奋和喜悦,热切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即使分外忙碌的工作让人颇感疲惫。西咸新区的一个超级工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即将奠基开工,全西咸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集中到了这里,西咸新区的工作者建设者们倍感振奋。“以后到这里上学的娃娃们真是幸福啊!”许多毕业多年的同事稍带惋惜和遗憾地说笑道。

2017年春,笔者在西咸新区管委会见习,期间参与到创新港宣传工作当中
2017年春,春寒料峭,街边的柳条冒出新绿,上年的皑皑白雪还残留在西咸新区管委会临时驻地世纪大道上。我作为一名见习生在西咸新区管委会工作学习,所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区宣传工作。由于部门工作的属性,见习期间了解到了西咸新区历史使命、战略定位、整体规划……众多引人入胜,令人浮想翩翩的新项目中,位于沣西新城体量庞大、规划理念超前领先的创新港项目尤为让人注意。
伏在铺有蓝图的办公桌上,我与创新港有了第一次邂逅。
2017年新春,西安市对西咸新区全面代管,成为了“西咸一体化”实质性阶段进展,形成了大西安建设合力。紧随其后,新区的一项重大工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奠基。
“开工!”2017年2月26日,时任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宣布。
“整体5000亩、一期1750亩、地铁五号线二期、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智慧引擎,2018年底竣工……”等等介绍爆炸般见诸央省各家媒体,同样也常常回响在管委会办公室内。
那时进入创新港所规划的区域,未见如今一树一楼,遗留着诸如曹家滩在内许多村庄的拆建遗迹,零星几处活动板房正在搭建。区域南侧西咸北环线通车不久,车辆稀疏,北侧隔河相望咸阳城区。很难料想到,20个月后这里将诞生一座科教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新区的理念是新的,新区的体制是新的,新区的创新港项目也是新的。在新区管委会的见习是相对短暂的,那些日子是同新区和创新港一道欣欣向荣的,是理想实践相交织的,是探求未来与希望的。在见习结束时向管委会提交的总结报告中我写道——
“西咸新区教育我,我把汗水送新区。”
“期待与新区和创新港的下一次相会。”
“这一定会是一座梦幻的大学!”
相逢塔吊下
2017年盛夏某日,清晨5时,郑明带着超大号的水杯到达创新港B1区学生宿舍工地,开始了钢筋绑扎工作。对于郑明来说,工作是站在高楼顶上,头顶炎炎烈日,脚踩钢筋和水泥进行施工。“经常能感到眼前的空气都被蒸得模糊起来。”郑明一边对我说一边忙着手中的工作。

笔者赴创新港采写成果,陕西日报2017年7月26日第11版整版
此时,我正在陕西日报社实习,主要跟随报社记者对接西咸新区。机缘巧合,实习期间数次来到沣西新城创新港项目,采访工程建设、高温保障、生态环境等相关情况。
站在塔吊下,爬上工程项目的脚手架,我与创新港有了第二次相逢。
我们从西安出发,通过三桥,途经世纪大道,而后登临渭河堤岸。渭水南北两岸的防堤上,新筑有柏油公路,大堤一旁大河自西向东,浩浩荡荡,缓缓而流,另一旁灌木丛郁郁葱葱,远处工厂住房隐约可见。很快,一片严严密密的塔吊和陕建专属的蓝色防护网组成的“城堡”出现在眼前。黄色的渣土车进出频繁,施工所带来的特殊节奏愈发响亮清晰,让原本寂静的渭河滩热闹欢腾起来。

创新港的劳动者,2017年夏调查采写期间,王泽宇摄
在钢筋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响中,工人们忙碌在加工生产线上。为防止被钢筋划破、烫伤,他们穿着长衣长裤,戴着专用手套。据说,中午气温达到40℃的时候,钢筋的表面温度能达到70℃以上。
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由陕建集团承建。为尽量避免工人在高温下作业,工地实行错时施工,具体时间根据每日气温有所调整。郑明的工作时间基本在上午11 时之前和下午16时之后,每天的工作时长为8小时到10小时。
“创新港1750亩的施工现场设置了17个工人服务站,站点里装有空调,并免费持续提供绿豆汤、藿香正气水、人丹等防暑物品。每天下午4时左右还会提供西瓜。”创新港联合工会主席白晓宁表示,“服务站就是工人们的加油站。”
工作期间,郑明到距离自己所在工地最近的服务站,来回一趟大约8分钟。每天,他会带着自己的大容量防爆水杯,来往服务站三四趟。“喝些绿豆汤,休息10多分钟,就像给自己充电了。”
创新港里的医务室设置在集中的生活区。为方便工人们及时就医,缓解中暑等症状,创新港扩充了医务人员数量,安排专人在工人服务站值班。

创新港塔吊群,2017年夏调查采写期间,王泽宇摄
事实上,烈日中的每一天,都有10000名工人和郑明一起,在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工地上挥汗如雨。
那次相逢,创新港的道路积着尘土,道旁还没有装饰和行道树,进入其中还需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具,工人兄弟们熙熙攘攘,各类大型施工工具随处可见,攀登楼宇还需乘坐外围的工程电梯,涵英楼广场西迁大道正在处理地下结构,坑深10米有余。
那次相逢,是熟悉的创新港,也是陌生的创新港。熟悉在于,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创新港的真面容;陌生在于,那年创新港的面容已永远消逝。
相聚向西途中
六十多年前,满载着交大人的专列从上海出发,驶入西北,驶向西安,沿途路上歌声嘹亮,一众人等斗志昂扬,听党话向西出发,鼓足干劲,建设大西北……
六十多年的沉淀,六十多年的锤炼,西迁人的精神成为了后辈后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六十多年后,2019年仲夏,对于每一个交大人来说都不平凡,这一刻交大人正在打理行囊,向西创业的号角已然吹响。2019年仲夏,一封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我成为了西迁精神的新传人。
在向西创业的浩浩征途中,我作为“青年先锋队”的一员率先进军创新港,成为了智慧学镇的首批居民,和创新港有了第三次相聚。

笔者作为青年先锋队队员参与前期建设
2019年8月初,学校各部门入驻创新港,我们青年先锋队同期到来,牢记学校“当好宣传队、体验队、播种队、保卫队”的要求,开始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创新港工作,在园区留下了一双双青春的脚印。一个月的时间中,我们走遍创新港的每一栋楼宇,摆放一盆盆绿植,打扫一间间屋舍,测试着园区内的数据网络。一个月虽然不长,我们见证了热水第一次流出创新港宿舍的花洒,我们品尝了生活区民族餐厅做出的第一餐,我们目睹了地铁五号线创新港东站至西站的合龙,我们乘坐了开往创新港的862路的第一班车,我们成立了在创新港的第一个青年学生党支部,召开了第一次组织生活会,我们在“新港•新干•新秀”培训班中学习和交流,碰撞思想,率先在创新港上了第一堂课;我们服务同学,服务校园,服务2019年迎新工作,新的教室和宿舍洋溢起了一张张新的笑脸;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与我们的笑容定格在同一张画面……
向西创业路途中,我们在涵英楼广场一起筹办了属于我们的开学典礼,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青春最深的烙印;向西创业路途中,我们一起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感慨神州奋起,山河巨变;向西创业路途中,我们一齐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祝福河清海晏,江山不老。

向西创业路途中,祖国各地、天南海北的有志青年,或追求理想,或探求真理,或励志创业,或潜心钻研,打起行囊向西出发,相聚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渭水之滨,将“四面旗帜”插在创新港高地。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标签、共同的属性——西迁新传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交大研究生。
旧时西迁火车已然生锈,曾经的铁轨不知翻修了多少次,然而西迁的痕迹却不曾磨灭,并日益光亮,这痕迹就是西迁精神,前人的精神我们青年要继承,要发扬。让红旗在渭水之滨飘展,肥沃美丽的黄土地上,科教之花正在含苞。
六十多年前,东南形胜,钱塘繁华,第一代西迁人割断长衫,抛却浪漫,打碎花冠,向西而歌。六十多年前,黄土地上,西迁人汗珠滚滚,困难种种,毅然决然地生下了根,发出了芽,开出了一朵朵科教之花,结出了一颗颗创新之果。
六十多年后,西安交大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走上了漫漫浩浩的向西创业之路。西迁青年扎根曹家滩,扬帆渭水边,开始谱写属于他们,属于西北,属于祖国,属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红旗飘飘,水光粼粼,西迁大道笔直向南,涵英楼蔚为壮观,我又一次与创新港相遇,开始了新探索,开始了我和创新港故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