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9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率队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专家团赴法国巴黎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汇报西安交大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丝路培训基地相关工作,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网信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陪同访问。
共话“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接续“一带一路”发展情谊
9月2日上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丰特诺大楼内,科学政策与能力建设司司长奥瑅博阿滕(Peggy Efua OTI-BOATENG)女士与她的“世界团队”会见了访问团。郑庆华副校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有关情况,汇报了IKCEST丝路培训基地近年来瞄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围绕互联网教育支撑平台建设、工程科技资源建设、工程科技发展培训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在过去的3年中,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立足本校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科技人员的培训,采取“面授+实训”的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工程科技人员4896名,覆盖113个国家,在落实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教育为本”的发展之路。

奥瑅博阿滕女士及她的团队对西安交通大学依托IKCEST丝路培训基地在面向“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赞赏,对丝路培训基地的培训信息化平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众面。郑庆华副校长表示,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期待继续做好IKCEST丝路培训基地的各项工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奥瑅博阿滕女士还就对非洲开展职业化培训与郑庆华副校长及与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
主动融入国际事务做出交大贡献
9月2日下午,郑庆华副校长随代表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见了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沈阳大使。郑庆华副校长在会见中介绍到,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历史机遇,从国家教育大计出发,立足教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融入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主要做了四项开创性工作:一是开创性地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目前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工程科技人员4896名;二是搭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知识服务平台,整合了MOOC中国500余门在线课程,开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咨文、历史文化、政策法规、工业经济、科技教育、人口环境六大特色数据库,总数据量超过350万条;三是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开发了18个专题的线下培训,涵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跨境电商、化工、医疗等领域;四是走出国门,开展对外培训,已经在泰国兰实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成功举办了多期培训,还将在非洲地区拓展贴近当地需求的人才发展类培训。

沈阳大使听取介绍后说:“你们的工作很实在,很有创新性!”他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正在推进的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师资培训项目以及“非洲光带”项目等,希望西安交大能够参与到具体项目中来,尤其通过MOOC等新形式扩大教育培训受众面,增强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权。随后,郑庆华副校长还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选派优秀学生实习与沈阳大使交换了意见。
坚持三个“相结合”走好未来发展之路
为期一天的访问结束后,郑庆华副校长结合交流内容,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三个“相结合”的部署。他指出,在今后工作的推进中,一是要坚持中国与国际相结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找准国家需求,不断拓展面向“一带一路”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二是要坚持推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员提供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体系;三是要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郑庆华副校长要求随访人员回国后就访问中提出的合作点拿出切实方案,“趁热打铁”推进合作,让本次访问取得实效,走好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