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每天还是照常工作。”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副教授骆政园在谈及入选学校第五届“十大学术新人”的感受时说。骆政园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本硕博皆在能动学院求学,博士期间凭优异表现赴哈佛大学做访问研究,2015年进入西安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入职以来,骆政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课题等6项科研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和项目联系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中航集团产学研合作项目各1项。现已在J. Fluid Mech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科研乃吾道
虽然在研究领域收获了不少果实,但骆政园说科研这条路并非自己有心促成,“我本科时对科研没概念,对读博这事想得也不长远,后来硕博连贯读下来,概念才渐渐清楚。”正是在交大长期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发现科研是适合自己并应致力终身的事业,“我就适合干这个”,骆政园表示,西安交大的学风朴实敦厚,学生们专心学习,老师们一心专研,这对他的科研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科研的起步阶段“并不顺利”,大四保研后,骆政园进入白博峰教授课题组,进行血液细胞微流体分离计数这样一个偏生物方向的课题研究,他对这个方向不太感兴趣。“只能硬着头皮上,态度还是得认真的。”两个月后,骆政园向导师提交了阶段报告,却被导师指出调研方向过于偏向生物领域。“即使涉及的研究课题是不熟悉、不感兴趣的领域,也要学会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导师的一番话让骆政园恍然大悟,更正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即通过发展多相流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问题,一直精进研究。
现在的骆政园,即使面对不感兴趣的课题也不会抵触,反而会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思考自己如何能在课题中发挥作用。回忆起在哈佛访学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骆政园说就是面对一个偏生物方向的课题,他依靠自己多相流动力学的学科背景独立提出了新想法,受到外籍导师的欣赏和支持。
享受攻坚克难过程中的成就感
科研生活其实很单调,“十天中有九点九天都很枯燥”,骆政园笑着说,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念感总是驱使他解决科研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回忆起最大的一次难题,骆政园谈到是在大四刚接触科研时,课题要求运用Fluent软件对微通道中血液流动与细胞运动进行模拟研究,然而软件模拟始终无法复现实验结果。在导师白博峰教授和课题领路人徐峰教授的指导下,最终不得不放弃采用Fluent软件的方法,转为从零开始自主编程实现生物颗粒运动的模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导师的耐心指导,骆政园自主开发了弹性界面液滴变形、运动与吸附动力学的多相流数值模拟程序,研究成果在流体力学领域著名期刊J Fluid Mech连续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跟踪研究。目前,这套程序已经成为课题组开展多孔介质油水驱替、功能液滴物质输送、发动机喷雾液滴动力学等多个方向研究的重要基础。科研中困难很多,但贵在坚持。“现在回头看来,能坚持下来便是最好。”
如今骆政园是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致力于功能液滴物质输送、复杂液滴动力学行为及其调控、残余油提高采收率纳米驱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身份转换了,可用于科研的时间有很大不同,除了科研本身,还需要参加各类会议、活动。怎样使科研过程有条不紊?骆政园的办法是“因时制宜”地安排自己的任务,比如细碎的时间用来分析数据,而整块的时间用来编写程序,保证高效工作。
提到未来,骆政园表示,将来的研究工作会更重,但压力也是动力。除了功能液滴物质输送与原油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他还在发动机吞水等过程中液滴的运动与蒸发、热交换器的设计与能效评价等课题组承接的重要课题中发挥作用,期待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对解决我国重大需求作出贡献。
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迄今为止的学术生涯,有趣的是骆政园作为工科出身的学生,博士阶段却做了一些生物方向的研究,目前将攻克提高原油采收率等工程技术的难点作为目标,学科交叉一直贯穿他的科研经历。在交大和哈佛的学习经历,让他认识到国内外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各方面的不同。“交叉学科时常是最容易产生原创的领域。”骆政园表示,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国外通常重点考虑针对重大工程问题的专业人员合理组合,而国内更加重视组合专业学科人员,进行重大问题的发掘与研究。
“但其实基础知识是无差别的,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骆政园表示,现下高等教育针对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训练较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机制还不够。尽管国内高校当前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展了实习、大创等实践项目,但项目的整体质量还有待加强。他期待自己将来能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