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组织人事报】以“西迁精神”砥砺家国情怀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8-02-01 09:09:00 作者: 点击: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如何通过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如何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激发广大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本期我们邀请人才工作者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主持人:本报记者 胡馨木

讨论嘉宾:

广东省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 陈晓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张雄

江苏省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人才工作处处长 齐庆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办、师资办副主任 吴立刚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荆立群

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杨钢

重庆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王洪官

如何理解“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有哪些意义?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是把个人奋斗的小坐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坐标

◆“西迁精神”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召时至今日依然历久弥新,是激励广大人才践行报国之志的强大动力

陈晓嘉:“西迁精神”体现了老一辈交大人的使命担当,其核心在于爱国奉献,是把个人奋斗的小坐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坐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成就集体事业的峥嵘历程中彰显个人价值。

继承“西迁精神”,将有力激发人才的家国情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弘扬“西迁精神”,将有力引导人才无私奉献,主动投身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的建设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传播“西迁精神”,将有力感召广大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共同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张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在农业科研战线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人才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望。

今天的中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我们要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齐庆磊:“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不辞艰辛、开拓奋进的鲜明写照,是“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最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广大专家人才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吴立刚:“西迁精神”体现了对正确方向的执着信念、对思想路线的坚定遵循、对根本宗旨的全面贯彻、对创业精神的自觉践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干事创业的交大人。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今天,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杨钢:“西迁精神”充分凝聚着广大知识分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赤胆忠心,深刻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民族气质。这种精神犹如火种不熄不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召时至今日依然弥新,是激励广大人才践行报国之志的强大动力。

“西迁精神”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有哪些启示?

◆人才向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大有可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应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人才更自觉地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中去

王洪官:一是人才向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大有可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二是大校、大院、大所等优质人才事业发展平台的西迁,不但不会削弱整体的发展水平,反而能够在为西部地区“输血”“造血”的同时,互促共进。

陈晓嘉:一方面,人才事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正如交大西迁是中央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样,一个城市人才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城市定位目标以及经济、科技的实际情况,高站位、大格局做好谋划,分秒必争抓好落实。另一方面,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策、资金激励和精神情感支持。在人才引育实践中,若没有科研经费、技术转移经费支持,人才的创新本领就无“用武之地”,但是单给经费而忽略联系服务、感情交流,则可能导致人才少了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齐庆磊: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求我们教育和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各类人才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投身当地建设,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荆立群:近几年,国际国内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各地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人才的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但要使人才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把广大人才更紧密地团结凝聚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人才更自觉地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中去。

杨钢:“西迁精神”启发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有形+无形”立体式工作格局。有形上突出“聚”,持续强化和深化人才战略支撑,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有志成才的人士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无形上突出“凝”,切实担起党爱人才的责任,通过加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完善政治引领和吸纳制度,教育引导广大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如何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统一?

◆政治引领方面可通过案例式、主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教育,同时注重典型引路,宣传好交大西迁、黄大年等一系列典型事迹和人物

◆政治吸纳方面要给予人才政治地位,引导人才参政议政,发挥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智囊作用

张雄:我们农业科研人员要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在农村基点、涉农企业开展科技示范、成果推广、技术培训等专家服务基层工作。通过挂职锻炼、科技“三下乡”等形式,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重点造就一批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把管理骨干、科研骨干引导到“三农”建设的一线去。

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通过稳定存量人才、吸引增量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双创热情等举措,把人才培养工作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机结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陈晓嘉: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一批讲述“西迁精神”、分享人才创新创业经历的短视频优秀作品,借助微信微博、地铁公交电视等进行广泛传播,营造浓厚氛围。可以组织系列针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合作对接活动,通过组合式、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为专家人才事业奋斗提供动力,在服务过程中开展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拴心留人,力求既“增人数”,又“得人心”。

齐庆磊:政治引领方面,一要加强党性教育,组织高层次人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深对国情、省情、市情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二要实行典型引路,加大对交大西迁等典型案例以及邓稼先、黄大年等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发广大人才心理共鸣,引导人才树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思想意识。

政治吸纳方面,一要给予政治地位,注重典型人才培养选拔,从基层一线人才中推荐先进模范人物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二要引导参政议政,邀请人才列席党的有关会议和人大、政府、政协有关会议,参加相关重大活动,组织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献计献策,发挥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智囊作用。

王洪官:要用好用活专家人才国情研修载体,不断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可采用案例式教育,将“西迁精神”纳入各级专家研修培训班重要内容。通过历史回顾、会议研讨、实地探访、专场报告等方式感染、引导人才。加强主题式教育,在广大人才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把精力聚焦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上来,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鼓励创作体现“爱国、奋斗”的文艺作品,充分运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才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荆立群:要加强政治引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会议精神,要在广大人才中及时传达学习。引导人才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深化对党的认识,增强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采取订阅报纸杂志、举办国情研修等方式,使人才更加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要注重政治吸纳。加大在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既要着眼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也要对人才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人才的入党意愿。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着眼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和工作实际需要,注重吸收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任职挂职,注重推荐优秀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注重聘请优秀人才加入政府智库,参与政府决策。

如何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人才把“个人梦”“团队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委联系专家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感情上关爱

◆踩准政治引领的关键节点。切实把十九大精神宣传深入到专家人才当中,引导人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齐庆磊:要通过典型宣传、主题教育等方式,引导广大人才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个人利益、团队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委联系专家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感情上关爱,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要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兑现力度,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载体,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让有贡献者有所得、受肯定,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荣誉感。

陈晓嘉: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回应人才关注的热点。通过发挥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协会、定期开展深度调研、借助微信日常联络等方式,畅通人才联系交流渠道,及时对人才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关注的人才政策进行回应,为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靶子”,确保有的放矢。二是解决人才发展的痛点。解决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业发展和生活问题,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对人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阻碍,对人才反映的实际问题与合理诉求要一盯到底抓好落实,全面助力人才团队筑梦、圆梦,让思想政治工作做实事、结实果。三是踩准政治引领的关键节点。切实把十九大精神宣传宣讲深入到专家人才当中,引导专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做好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增进广大人才对党和祖国的情感认同。

吴立刚: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与一代代哈工大人扎根边疆、甘于奉献、铭记责任、攻坚克难所形成的哈工大精神相结合,大力弘扬“八百壮士”精神,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建设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过硬、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四有”教师队伍。激扬哈工大人身上固有的家国情怀,将其凝聚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持久动力,汇聚每一位教师的“个人梦”“团队梦”共同铸就我们的“中国梦”。

荆立群:要善于运用沟通、协商、谈心等方式做好人才思想工作。在开展人才工作时,既要尊重包容人才又要有旗帜鲜明的立场,既要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又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要加强党内激励关怀,从政治思想、科研工作、生活上关心人才,增强归属感、责任感,激发内在动力。注重学术权威、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人才等的引领示范作用,注重发挥科研团队的凝聚作用。

要激发广大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以学习“西迁精神”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人才重温“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宝贵科研奋斗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杨钢:要加强思想联系,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的制度体系,通过丰富形式、延伸内容,拓宽联系广度,提升联系深度,将各领域优秀人才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特别是青海等民族地区还应注重联系少数民族专家人才,注意发挥他们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中的作用。要发挥人才智库作用,建立完善专家顾问、参事等制度,通过召开经常性座谈、主题论坛等活动,拓宽和畅通建言献策渠道,用好人才“思想库”“智囊团”,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要落实落细关爱措施,认真做好人才休假疗养、重大节日慰问等活动,让他们在充分感受组织的关怀中,进一步感激党的恩情、激发干事激情,主动把个人梦想融入发展大局,自觉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出力、为人民谋福。

王洪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者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机制,经常与人才沟通、协商、谈心,及时回应关切、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持续提升服务人才的质量。各地应当积极建设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定期组织走访慰问、健康体检、休假疗养、交流研讨等,让大家感受到党和政府爱才的诚意。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宣传力度。定期表彰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及团队。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宣传中央和各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举措,坚定人才扎根中国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文章链接:http://www.zuzhirenshi.com/dianzibao/2018-01-26/3/285f335a-2961-4139-827d-8e9606527095.htm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