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 单文华:十九大报告指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11-15 08:20:00 作者: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不仅要深入领会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且要将报告体现的新时代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当前,我国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少学科的建设发展是在借鉴国外学科体系甚至话语体系基础上展开的。以法学为例,我国的法学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国外的法学经验,如民法理论和实践中对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证券法、竞争法等经济法理论和实践中对美国法的借鉴,等等。不可否认,国外的优秀法治思想和法律文化对我国法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现实国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法学研究也需要立足于中国自己的具体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对国外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有所甄别、有所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视察时指出的:“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深入开展的今天,法学界要从我国的具体实践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验,树立法学领域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世界贡献法治文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了在更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体现前瞻性。我们要勇于引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针对学科发展需求展开前瞻性研究,提供前瞻性成果,牢牢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不是成为西方学术范式的跟随者。第二,把握全局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发展、教育科研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进行研究的使命更加迫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有全局意识,而不应囿于一专业、一学科、一问题的狭小视野与格局。第三,坚持批判性。我们历经一百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从吸收走向反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比肩世界学术界的勇气,批判吸收,兼容并包,推动世界学术繁荣,而不是简单一味地膜拜他人的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广阔,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不同领域的话语虽然具有各自的应用情境和话语对象,但需要坚持共同的正确立场,需要相互协调、相互借鉴和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要进一步树立对本学科自身的尊重,尊重学术人格,维护学术规范,凝聚学科自豪感,不要自卑自贱,自贬三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也要更加相互尊重,尊重学术同行,践行学术伦理,互相取长补短;在学校内部,文理工医各学科之间要更加注重相互合作,尊重学科规律,敬畏专业知识,努力克服专业壁垒,强调学科协同。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不同于理工学科、医学学科,它传递的是一种思想力量,有其独特的特点;自然科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发展,同时加快夯实基础学科和主流学科。不同学科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许多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原创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哲学的思辨方法论,是从事理工科研究与教学的学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探索,虽然也会带来一些技术上的创新,但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很难有重大的创造和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解决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此,我们需要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法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11月14日  一版)

文章链接:http://www.cssn.cn/zx/201711/t20171114_3741224.shtml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