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长安瞭望】王树国:大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4-28 10:05:0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长安瞭望》2016年3月第158期,刊发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的署名文章——大学是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并作为特别策划报道在封面进行头条导读。文章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交大样板”,全面聚焦西安交大的创新改革举措,以及创新驱动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现全文转载如下:

 

 

大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编者按 去年,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开启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社会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中西部省份的深化改革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在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港”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对于我市落实好两项“国字号”创新改革任务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我们必须注重高等教育的创新,要通过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能够为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所以大学应该是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开启交大人服务国家社会的“再创业”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中国梦’,也是‘陕西梦’和‘交大梦’,西安交大正在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简称“创新港”),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大举措,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社会引领作用的一次积极探索。

2015年,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港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开启建设。各方支持激励交大人举全校之力,扎实推进创新港建设项目:3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概念规划设计国际邀请赛上,创新港“蓝图”出炉,4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正式签约入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5月由我校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总部落户创新港,7月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8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动员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宣布项目启动,创新港项目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10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陕西省省长娄勤俭郑重签署“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签约仪式,并亲切接见交大教师代表。

2015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对家乡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陕西“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赵正永书记在创新港启动仪式上多次强调: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陕西创新发展走在前列,靠什么?靠全省人民群众,靠广大科技工作者,靠高等院校,特别要靠西安交通大学率先示范、模范带头。他称创新港项目是陕西省“十二五”收关的点睛之笔,也是“十三五”的开篇巨作。

对西安交大来说,建设创新港是学校基于“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发展定位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秉承西安交大12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兴衰与共的优良传统。创新港承载着交大人要在中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是令无数交大人心潮澎湃的“第二次创业”。

在这一次新的“西进”征程中,60年前交大人“西迁”所铸就的西迁精神,给予我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开拓前行的力量和源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将大学的发展始终置身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以发挥“源头创新”的作用。

西安交大的发展离不开三秦大地的滋养,陕西的发展也离不开交大人的智慧才华。创新港立足于陕西,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陕西,而是要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来引领整个中国西部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港成为立足陕西、服务全国的核心技术研发与转移高地,成为汇聚高端人才和培养领军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注入新的活力,为陕西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作出交大人的贡献。

创新港由我校与陕西省西咸新区联合建设,选址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用地规模约4376亩,我们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创新港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用五年的时间能真正展现出创新港的效益和风采。具体就是要依托创新港,结合国家和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建设23个研究院,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建成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汇聚来自全球不同国别的青年学者、高端人才,达到25000人左右。再加上一些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面向中国和全球未来发展的高端智库,不难想象这样的平台注定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是全球一流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方向引领着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你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大家关注的产业发展,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打造中国大学绿色智慧学镇的“新典范”

创新港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建设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的研究院,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新型城镇化的西咸示范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示范区。

创新港将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著名高校“学镇”形态相结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建设以学校科教功能为主导,以现代田园城市为特点,以完善的城市配套为基础,融合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绿色交通、生态城市等先进城市理念的优美小镇、智慧学镇、经济强镇、和谐市镇,成为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集教育、科研、创业、生活为一体的学镇示范。

那么未来的创新港是什么样儿的?在这块呈展翅腾飞状的土地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廊三核四绿楔五板块”建成后的模样,这10个字概况了我们以“土地集约、空间融合、交通便捷、生态宜居”为原则的总体规划。具体说是这样的:“一廊”指活力街区,建设一条沿创新港中部、东西向贯通的城市活力廊道,并串接两侧的两个小镇中心,集商业服务、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于一体,形成慢行开放空间的轴带。“三核”是指区域中心,结合两个TOD地铁站点和校园中心,我们将建设形成三个核心:小镇中心、作为文化轴的交大校区中心、小镇副中心。“四绿楔”顾名思义就是四个生态绿廊,为居民就近休憩、运动的场所,也为海绵城市、新能源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最后说到“五板块”就是学镇的功能区,我们根据基地形状,用四条生态绿廊为隔离带,由东至西将划分建成五个结构板块。

“一轴四廊,水野拥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港的生态格局。结合创新港生态景观资源条件及城市空间布局,创新港将来的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为“一轴四廊、水野拥城”的空间层次。

创新港核心区形成的东西向的活力绿轴,呈现景观多样、尺度宜人、出行便捷的带状开敞空间,成为创新港的城市活力轴带。四条中央绿廊南北向贯穿新区,将城市划分为五个组团,以雨洪调蓄为核心功能,在城市内部形成景观多样化、功能复合化的绿色生态空间,构建创新港的城市骨架。

创新港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可渗透铺装等技术措施使绿地具备减少地表径流和保护城市生态水环境的功能。创新港结合镇区水系分布,由北部渭河引水,向南进入水街,自西向东经过三个绿廊,再由镇区水系出水口排出进入新河。形成集合自然河流水系、农田林网构建大水大绿的区域生态基底,打造融生态涵养、湿地保育、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外围生态游憩绿环。

创新港对外交通突出“畅而不穿”,主要是通过学镇环路连接对外道路进行疏散,但不进入镇区,形成“六大对外通道,六大交通节点”,有效与沣西新城其他片区联系。创新港内则形成“三环多放射”的结构,共设计道路37条,以“高密度、窄道路、小街区”的道路网络,提供高度可达的多路径选择,保持步行环境和交通安全、安宁的生活质量。因此创新港在道路规划方面特别突出学镇社区宁静、低碳、创新的建设理念,内部交通具有高度可达性,强调绿色交通出行,形成集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和停车系统为一体的高效、合理、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系统。

探索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模式”

我们知道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创新、重技能模仿轻技能创造的现象,在培养模式上则重标准化而轻个性化,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大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将依托创新港打造一个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

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形态可能要发生某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或者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按照未来信息社会的需求去加快改革速度,所以我们需要重构大学新形态去支撑国家的未来发展,以适应甚至引领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

这将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承认我们现在的大学跟社会离得太远了,我们封闭在校园里面,数着自己的论文孤芳自赏。但时代的脚步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大学和社会的共通共融的通道,让大学的信息和社会的信息可以随时流动、交互支撑,我们做的每一次努力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反馈,并利用社会的反馈来检查我们的不足和调整大学发展。所以大学的形态一定要发生变化,这正是我们提出创建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原因所在,那将是一个全新的大学形态,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

可以预见,以创新港为依托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必将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要夯实学生迈入社会前的基础知识,没有这样的基础知识就不足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但是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把社会实践和创新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机制中。

我们希望未来的大学是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能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创新港还将建有专门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比如美国3M公司,它在陕西的联合研发中心就建在创新港;韩国的LG公司也想把他们的研发中心建在创新港。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成为企业家,创新港就有一大批世界500强的企业,学生不用迈出校园,就可以到创新港感悟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我希望学生在创新港社会环境中经过锻炼,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高端人才。

我们在创新港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力求把创新港建设成为一个科研教学的高地,创新办学模式,建设“学术特区”,围绕国家和陕西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技研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中心、核心智库、人才高地。这里既是人才流动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未来汇聚于创新港的25000名左右研发人员,一部分人员将瞄准陕西省和国家主要行业,长期地、定向地为他们提供原始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创客空间等,像美国硅谷一样激发原始创新不断开花结果。创新港既集成了台湾新竹工研院定向支持大企业、重点行业的经验,也汲取了美国硅谷自由创新的经验,这样的环境才是真正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较早地进入到需求牵引的科技创新模式中,一旦走出校园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

引领社会进步和服务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创新港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高校建立新校区的内涵,将突破现有大学校区的概念,因为它是完全开放的。创新港一旦建成,硬件设施、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将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决心是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真正建立一个国际化、科技化和与国家产业密切结合的创新平台,来引领中国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赵正永书记提出的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决策。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领下,西安交大分别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成立了“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商务部、外交部及中国社科院联合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经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海内外高校加盟,并吸引了欧、美、澳等多所大学以及国外智库的参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总部也将落户创新港。由此可见,创新港是国际化的、大开放的,又是接地气的。毫无疑问,创新港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大平台。创新港建设将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科技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市场化,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平台。依托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与陕西省产业优势,我们选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要利用创新港平台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

为人才搭建一个能发挥才能的平台,对原始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到要解决产学研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自主原始创新的问题。中国这么多专利,但是原始创新不多,绝大部分原始技术都在别人手中。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就是解决源头的原始创新问题。西安交大在科技创新港项目建设中,就是要做原始科技创新供给的源头,汇集大批高层次人才,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始创新。建成后的创新港将容纳工科领域的八个研究院,着力发展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八个重点领域,持续地为陕西省和国家重点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源头,赵正永书记也非常重视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研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将建有4个面向前沿交叉学科以及包含6个研究中心的基础学科研究院和医学科学研究院,持续进行原始创新。

目前,创新港正以“交大速度”全面推进中,各个项目开启“同步启动、全面建设”模式,全面开展科研教学板块、首发转孵化平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之成为一个人才集聚的高地,一项深化改革的亮点,一道大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风景,一张自主创新的名片。

西安交大作为中国西部创新的“排头兵”,将在第三个百年征程中切实发挥自身教育科技优势,全力以赴建设好创新港,并以此为依托引领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三个陕西”的建设,这正是今日交大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发展共识。

【人物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男,汉族,教授、博士。2014年4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代表。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机电与运载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机器人研究领域资深专家,在智能机器人仿真、移动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2006年2月被法国国家农科院授予法国国家农科院奖章,该奖章是法国国家农业科技的最高奖章。同年还被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团骑士勋章。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