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聚焦创新港】智慧学镇——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4-12 11:15:0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创业,创造价值与未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西安交大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慧引擎”,是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二次创业”,建设一年多来倍受社会期待和各界关注。2016年3月《著名人物》杂志在“创业创新”专栏刊发“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的人物访谈,对话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深刻解读创新港的创建理念和发展思路,同时刊发“西部创新港——中国的智慧学镇”,全景介绍创新港的创新模式、服务功能、建设蓝图、工程进展、各界支持等等,形成创新港的全面组合报道,并在杂志封面进行头条导读。现全文转载如下:

 

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

—— 对话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李盎 谢霞宇

 

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代表。机器人研究领域资深专家。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西咸新区,渭河之畔,一座集“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智慧学镇”正拔地而起。这片被教育部、陕西省和西安交大寄予厚望的4376亩土地,被称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它聚焦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瞄准国家能源革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将重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积极探索建设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打造带动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学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著名人物》:这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您认为高校在创新引领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树国:大学能够为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人才驱动,理应成为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我们知道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创新、重技能模仿轻技能创造的现象,在培养模式上则重标准化而轻个性化,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大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必须注重高等教育的创新,要通过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中国梦”,也是“陕西梦”和“交大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简称“创新港”),就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大举措,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社会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我们本着“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正在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创新港,使之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深化改革的亮点、一道大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风景。

《著名人物》:从国家、陕西省和西安交大的角度看,提出建设创新港是基于何种考虑?

王树国:拥有120年历史的西安交大,其中有60年都深深扎根在西北这片黄土地上,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西部创新的排头兵,我们有责任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义务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2015年,我们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港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开启建设。赵正永书记称该项目是陕西省“十二五”收关的点睛之笔,也是“十三五”的开篇巨作。创新港立足于陕西,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陕西,而是要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来引领整个中国西部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创新港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用五年的时间能真正展现出创新港的效益和风采。

服务陕西、引领西部、辐射丝路经济带

《著名人物》:创新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将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有何实际行动?

王树国:创新港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高校建立新校区的内涵­,将突破现有大学校区的概念,因为它是完全开放的。创新港一旦建成,硬件设施、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将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决心是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真正建立一个国际化、科技化和与国家产业密切结合的创新平台,来引领中国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赵正永书记提出的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决策。

201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左二)

出席省部共建中国西部创新港签约仪式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领下,西安交大分别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成立了“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商务部、外交部及中国社科院联合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海内外高校加盟,并吸引了欧、美、澳等多所大学以及国外智库的参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总部也将落户创新港。由此可见,创新港是国际化的、大开放的,又是接地气的。

《著名人物》:那么创新港将如何发挥创新驱动平台的作用,实现可持续的原始创新?

王树国:毫无疑问,创新港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大平台。创新港建设将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科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市场化,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平台。依托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与陕西省产业优势,我们选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要利用创新港平台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

为人才搭建一个能发挥才能的平台,对原始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到要解决产学研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自主原始创新的问题。中国这么多专利,但是原始创新不多,绝大部分原始技术都在别人手中。总书记最近又一次强调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就是解决源头的原始创新问题。西安交大在科技创新港项目建设中,就是要做原始科技创新供给的源头,汇集大批高层次人才,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始创新。

建成后的创新港将容纳工科领域的八个研究院,着力发展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八个重点领域,持续地为陕西省和国家重点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源头,省委领导也非常重视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研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将建有4个面向前沿交叉学科以及包含6个研究中心的基础学科研究院和医学科学研究院,持续进行原­始创新。

夯实中国西部人才高地

《著名人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创新港如何将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融合起来,吸引人才进行创新创业,夯实中国西部人才高地?

王树国:当然,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人才培养,所以创新港也将是一个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可以预见,以创新港为依托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必将在人才培养上机制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要夯实学生迈入社会前的基础知识,没有这样的基础知识就不足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但是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把社会实践和创新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机制中。

中国西部创新港河堤休闲景观

我们希望未来的大学是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能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创新港还将建有专门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比如美国3M公司,它在陕西的联合研发中心就建在创新港;韩国的LG公司也想把他们的研发中心建在创新港。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成为企业家,创新港就有一大批世界500强的企业,学生不用迈出校园,就可以到创新港感悟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我希望学生在创新港社会环境中经­过锻炼,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高端人才。

《著名人物》:相比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科技创新人才一直是制约西安乃至陕西创新发展的短板,那么创新港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有何部署?

王树国:创新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力求把创新港建设成为一个科研教学的高地,创新办学模式,建设“学术特区”,围绕国家和陕西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技研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中心、核心智库、人才高地。这里既是人才流动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举行项目入区协议签约

依托创新港,结合国家和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建设23个研究院,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建成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汇聚来自全球不同国别的青年学者、高端人才,达到25000人左右。再加上一些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面向中国和全球未来发展的高端智库,不难想象这样的平台注定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是全球一流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方向引领着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你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大家关注的产业发展,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著名人物》: 我们可以想象创新港的未来一定充满创新的活力。

王树国:不错。未来汇聚于创新港的这25000名左右研发人员,一部分人员将瞄准陕西省和国家主要行业,长期地、定向地为他们提供原始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创客空间等,像美国硅谷一样激发原始创新不断开花结果。创新港既集成了台湾新竹工研院定向支持大企业、重点行业的经验,也汲取了美国硅谷自由创新的经验,这样的环境才是真正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较早地进入到需求牵引的科技创新模式中,一旦走出校园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田”

《著名人物》: 我们知道,从创新港“蓝图”出炉到现在恰好一年,这一年来西安交大是如何具体推进创新港建设的?

王树国:回顾2015年创新港推进,以下几件大事足见创新港推进的“交大速度”:去年3月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概念规划设计国际邀请赛上,创新港“蓝图”出炉。4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正式签约入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5月,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总部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7月,西咸新区交大科技创新港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8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动员会上,原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郑重宣布项目启动,标志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10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委书记娄勤俭郑重签署“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签约仪式,并亲切接见交大教师代表。教育部与陕西省继续重点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组建省部共建领导小组,由袁贵仁和娄勤俭担任组长。目前,创新港基础建设及单体建筑设计正有序推进。

《著名人物》:真是“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未来要如何继续推进建设,让一个崭新的“创新之港”尽快拔地而起?

王树国:2016年是创新港全面建设之年,我们正在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以全面推进创新港的建设。一是同步启动、全面建设的科研教学板块。2016年,依据创新港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着力打造高水平的西安交大科研教学区。其中将重点建设以23个研究院为代表的西安交大科研教学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并配套建设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二是精心打造搭建创新成果孵化平台。2016年,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强大科研资源,加强创新载体间的协同和集成,促进各类创新载体向全社会开放服务,探索有效解决产学研用脱节问题的新办法。三是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板块。高标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提升创新港吸引力和辐射力,健全“智慧学镇”城市功能。包括先期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含公共设施、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等,依据计划还将先后开展中、小、幼及医院建设,丝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创新港思源住宅小区、文化中心以及核心商业区、品质住宅小区建设。

“二次创业”:打造高校改革的交大样板

《著名人物》:您说创新港也是西安交大对21世纪中国大学新形态的探索,这样的一个定位,是不是就是创新港所担负的一个社会责任?

王树国: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形态可能要发生某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或者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按照未来信息社会的需求去加快改革速度,所以我们需要重构大学新形态去支撑国家的未来发展,以适应甚至引领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

这将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承认我们现在的大学跟社会离得太远了,我们封闭在校园里面,数着自己的论文孤芳自赏。但时代的脚步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大学和社会的共通共融的通道,让大学的信息和社会的信息可以随时流动、交互支撑,我们做的每一次努力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反馈,并利用社会的反馈来检查我们的不足和调整大学发展。所以大学的形态一定要发生变化,这正是我们提出创建中国西部创新港的Ô­因所在,那将是一个全新的大学形态,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

《著名人物》:创新港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大学的发展内涵­,看到了未来大学的雏形,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还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王树国:为把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一个“陕西的交大、中国的交大、世界的交大”,创新港承载着交大人要在中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是令无数交大人心潮澎湃的“二次创业”。在这一次新的“西进”征程中,60年前交大人“西迁”所铸就的西迁精神,给予我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开拓前行的力量和源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将大学的发展始终置身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以发挥“源头创新”的作用。

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供给方,必须在国家发展的大棋盘上去谋划自身的发展,要考虑你的知识供给是否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大学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以建设创新港为引擎,带动中国大学探索21世纪大学新模式,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西部创新港——“中国的智慧学镇”

西安交大宣传部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以下简称“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大落实“一带一路”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

创新港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西咸新区联合建设,选址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用地规模约4376亩,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建设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23个研究院,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新型城镇化的西咸示范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示范区。

创新港将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著名高校“学镇”形态相结合,建设“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成为我国智慧学镇的典范。

担当创新国家的神圣使命

西部创新港担当国家使命。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依托西安交大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与陕西省产业优势,选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

服务“三个陕西”的引擎。围绕“三个陕西”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科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

创新驱动的平台。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市场化。

科研教学的高地。创新办学模式,建设“学术特区”,围绕国家和陕西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技研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头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中心、核心智库、人才高地。

智慧学镇的示范。将西咸新区的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学镇”理念相结合,实现“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建设开放共享平台。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汇聚、整合优势学科和科技资源,孵化催生高质量的创新企业,打造西咸新区科教特色明显,高端人才汇聚,高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人居环境优美的智慧学镇。成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源头。

探索“政校企”共创模式

以“政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省部共建、区校联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

从功能上分为四大板块。即科研板块、教育板块、转孵化板块和综合服务配套板块。

科研板块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工学、理学、医学和社会科学4大板块,23个研究院。

教育板块 教育板块主要建设满足12000余名硕士、600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使用的教育设施,同时建设与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办学的国际学院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

转孵化板块 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创新链各环节的互动与合作,加快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转移进程,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扩散,占领市场前沿,掌握市场主动权,创新港需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厂房、联合实验室以及服务设施及机构。

综合服务配套板块 结合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的特点,着力完善交通、居住、会展、培训、休闲等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提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规划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与美国3M公司签署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创新港对外的投资吸引力,满足在此工作的5万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服务需求,从根本上保证创新港的顺利发展。

科学绿色的版块布局

空间上,规划形成“一廊三核四绿楔五板块”的布局结构。

一廊:活力街区 是沿创新港中部、东西向贯通的城市活力廊道,串接两侧的两个小镇中心,集商业服务、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于一体,形成慢行开放空间轴带。

三核:区域中心 指结合两个TOD地铁站点和校园中心形成三个核心:小镇中心;交大校区中心,同时也是文化轴;小镇副中心。

四绿楔:生态绿廊 四条中央绿带,依次沿南北向贯穿新区,在区域内形成四个楔形绿地,作为居民就近休憩、运动的场所,也为海绵城市、新能源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

五板块:学镇功能区 以四条生态绿色廊道为隔离带,由东至西分别划分形成五个区块。

交通:以人为本,绿色交通

创新港道路规划突出学镇社区宁静、低碳、创新特色,对外交通“畅而不穿”,内部交通具有高度可达性,强调绿色交通出行,形成集城市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和停车系统为一体的高效、合理、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系统。

创新港对外交主要通过学镇环路连接对外道路进行疏散,但不进入镇区,形成“六大对外通道,六大交通节点”,有效与沣西新城其他片区联系。创新港内则形成“三环多放射”的结构,共设计道路37条,以“高密度、Õ­道路、小街区”的道路网络,提供高度可达的多路径选择,保持步行环境和交通安全、安宁的生活质量。

生态格局:一轴四廊,水野拥城

结合创新港生态景观资源条件及城市空间布局,将来的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为“一轴、四廊、水野拥城”的空间层次。创新港核心区形成的东西向的活力绿轴,呈现景观多样、尺度宜人、出行便捷的带状开敞空间,成为创新港的城市活力轴带。四条中央绿廊南北贯穿新区,将城市划分为五个组团,以雨洪调蓄为核心功能,在城市内部形成景观多样化、功能复合化的绿色生态空间,构建创新港的城市骨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港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可渗透铺装等技术措施使绿地具备减少地表径流和保护城市生态水环境的功能。

像世界一流学镇看齐

引领“双一流”建设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瞄准能源革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重要科学领域为主攻方向,构建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建设若干科学院和一批研究中心,主动探索现代大学发展的新形态,开辟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道路,丰富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内涵­,助推西安交通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前列。

搭建国际创新平台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创新为使命,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速创新成果孵化、应用和推广,推动各类人才向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聚焦,形成以创新港为基地,辐射全省、西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创新平台。

树立一流学镇示范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学”的内涵­、“镇”的形态、“智慧”的理念充分结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建设以学校科教功能为主导,以现代田园城市为特点,以完善的城市配套为基础,融合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绿色交通、生态城市等先进城市理念的优美小镇、智慧学镇、经济强镇、和谐市镇,成为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集教育、科研、创业、生活为一体的学镇示范。

作者:李盎 谢霞宇 宣传部
编辑:力 行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