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4-11-18 09:36:25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冯丽 柯昌万 通讯员 刘昱含 点击:

编者按11月18日,中国教育报三版要闻版头条以“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为题,报道了西安交大工程坊的的实践育人模式,全文如下:

 

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和自主管理 西安交大工程坊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创新“梦工厂”让学生奇思妙想开花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营造出激发创新思维、学习交流和挑战极限的浓厚氛围,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梦工场”。工程坊开创的全新实践育人模式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已是晚上10点,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四楼的慧鱼创意模型活动室灯火通明。这天的内容是培训新队员使用慧鱼基本套件。慧鱼创意模型队制作的秦腔木偶模型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模型一启动,就会发出铿锵的秦腔曲调,操作手柄可以控制木偶的一颦一笑。

慧鱼创意活动室只是西安交大工程坊内众多实践平台中的一个,Robocup机器人队、百度创意团队等14个学生自主科技类社团在这里都有自己的活动室。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工程坊,被划分为机械设计与加工、电子设计与加工、艺术设计与雕塑3个功能区,每个区域都配置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硬件设备。学生们只需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操作,动脑实现,设备、材料、技术指导等都由工程坊全程无障碍提供。

只要你敢“异想天开”

“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潜力大,只是很多有意思的想法都一闪即逝,工程坊就是捕捉这些创新火花并刺激他们去实现的地方。”西安交大工程坊主任王晶说。

能动学院学生吴建东乘车经过隧道时,觉得噪声刺耳难耐,他突发奇想:能否把这些噪声转化为电能,为隧道里的灯供电呢?带着这个有点“异想天开”的想法,他走进了工程坊,没想到却得到了工程坊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很快吴建东就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专门研究设计噪声发电装置。没课的时候,他们从早到晚几乎都泡在工程坊,实验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指导教师。他们很快就完成了初级模型,但却遇上了技术难题:日常生活中的噪声都较小,不容易收集,而且电能的存储也存在实际困难。这时,全程关注他们实践的工程坊指导老师赵军亚提出两个建议:使用升压变压器,改用电容来存储电能。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吴建东和同学们历时4个月终于制作出“基于声电转换机制的噪声发电装置”,这项发明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个性、灵活、共享、便利,再辅以恰当的指导帮助,西安交大工程坊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超市型”的自主实践平台。至今,已有约3800人次的学生走进工程坊进行自主实践活动,从钣金加工、电子制板到自动控制,产出了一大批凝结着奇思妙想的创新作品。

不拒绝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这些天,能动21班学生敖远进有点迷茫,施耐德电气设计大赛即将举行,他想把自己学到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拉出来遛遛”,却不知怎么参赛,他走进了工程坊。工程坊的老师让他留下联系方式,并表示施耐德电气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将会在两个工作日内联系他。

在西安交大工程坊,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像敖远进这样有创新想法和需求的学生,工程坊鼓励并推荐学生在团队中历练,在国内外大赛舞台上展示风采。为推动学生科技项目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工程坊建立了学生自由申请项目、专家评审立项、学生自主“规划(Plan)—制作(Do)—比较(Check)—提高(Action)”的运行机制。

此外,工程坊还整合校内资源,设计了14个专题实践项目,内容涵盖机械设计、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节能减排等方面,学生以团队方式自主地完成专题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集成效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团队实践中碰撞智慧,不断产生新灵感,团结协作完成创新梦想。

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工程坊每年有400多名学生长期开展专题项目活动,累计有2000余名学生从项目实践中获益,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放手式”管理让梦想飞翔

“有别于传统教学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坊是手工制作的场所,更强调动手探索的过程。”王晶说,虽然也承担大面积教学实习任务,但工程坊却不是“批量生产”规定动作的地方。

工程坊将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育人理念,上升到“助学生实现梦想”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坊改革教学实习内容,设计了比实践教学基地更高层次的实践内容,开展以学生自主实践、创造发明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机械制造、电子工艺和测控基础教学实习中,引入创新设计制作理念,鼓励学生运用基本技能去追寻自己个性化的“创新梦想”。同时,聘用在工程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来做指导教师,更强调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

“我们施行‘放手式’管理,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协助’作用,只在制约学生创新实践的瓶颈问题上加以指点,为学生的创造力留出足够大的空间。”赵军亚说。

经过7年的建设与实践,西安交大工程坊实现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和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营造出激发创新思维、学习交流和挑战极限的浓厚氛围,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梦工场”。在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工程坊开创的全新实践育人模式荣获全国一等奖。

文章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1/18/content_426487.htm?div=-1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