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地区高等院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批国家“七五 ”“八五”重点建设学校,首批国家“211”“985”工程院校……作为一所全国排名靠前、西北地区数一数二的中国一流大学,西安交大的科研水平不容小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其中,双聘院士14人;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59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0余项,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500余项……
如此高端,岂能不看?记者一行近日走进西安交大,先后探访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以“管窥”西安交大科技创新工作之“全貌”。
看典范 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端的科研基地
人像及人体器官,小狗、天鹅等动物,小工艺品及艺术品,杯子、台灯等生活用品,轮胎、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楼阁、高塔等建筑模型,飞机、轮船等模型……在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快速成型实验室里,记者一行被这些细腻逼真的展品所吸引。“这些全部是3D打印机‘制造’出来的。”工作人员王鑫垚介绍。
王鑫垚说,3D打印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产品开发技术,采用材料累加法,无需刀具、模具与工装等,就可以实现任意复杂形状新产品样件和模型的制造,从而大幅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神奇的3D打印技术,与我们的普通生活有没有关系?“当然有。比如,可以‘私人订制’个性化的纪念品、工艺品以及珠宝首饰等。”王鑫垚说,“在医疗领域,运用3D打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手术的成功率,3D打印的假牙、义肢等已经广泛投用。在未来,将3D打印的心脏、肝脏等器官用于移植,也不是没有可能。”
3D打印技术是快速制造技术的一个方面,而快速制造技术正是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据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卢秉恒介绍,研究中心是一个国家级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以提高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快速制造技术、工艺及成套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为根本任务,为制造业特别是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汽车制造和国家大飞机开发计划研发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和高档数控专用装备。
快速制造技术是一项高端的共性制造技术,包括3D打印技术、三维测量及检测技术、快速铸造技术、快速模具技术、超高速切削技术等。“快速制造技术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可以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为传统技术的1/3甚至1/10,费用比传统方法节约30%-50%,机械加工效率提高3-5倍。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电子电器、生物医学、模具、造船等行业中。”卢秉恒说。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耘,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快速制造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快速成型制造若干关键技术及设备、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等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激光固化成型机及光固化树脂等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SPS600固体激光快速成型机及光固化树脂等,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学经验 西安:“自主+协同+市场”的科技创新发展实践
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以在科技创新方面硕果累累?
作为依托西安交大建立的“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除了在资金、设备等方面有保障外,人才、技术等方面无疑也是占据先天优势的。
以创办人卢秉恒为例,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在快速成型制造、微纳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方面居于领跑地位。他带领的研发团队中,博士、硕士占比75%以上,同时还有西安交大优势学科的专家和教授担任顾问或兼职研发人员。
“做一流学问,创顶尖技术”,这是卢秉恒及其团队的座右铭。如此宏伟的目标,仅仅依靠“单打独斗”似乎“力有不逮”。卢秉恒也坦言,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确实需要“聚集优势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模式,确保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门口还挂着一个牌子——“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支撑我国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与转移的协同创新中心,是由西安交大牵头,联合国内具备学科优势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骨干机床企业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秦川机床、昆明机床、华中数控,以及两家行业牵头研究所——北京机床研究所与洛阳轴承研究所,整合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相关技术创新平台组建而成的,代表了国内制造领域的顶级水平。
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成效喜人。秦川机床副总裁田沙举了一个例子。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需要一个规格2米多的螺旋伞齿轮,国内没有,国外不卖。西安交大和秦川机床联合攻关,开发出了完全合格的产品。在此基础上,秦川机床建立了螺旋伞齿轮生产线,生产的机床可加工设备在国家能源、核能、军工、石油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属于世界首创,解决了我们国家装备方面的瓶颈问题。协同创新之“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不管是自主还是协同,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科研,不仅仅“盯住书本”,还“放眼市场”。
作为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卢秉恒,还担任两个公司的董事长——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和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前者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以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完成技术成果向行业的辐射和推广;后者是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实体,目前已成为集快速制造装备及服务于一体的快速制造行业领军企业。
“面对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市场导向,这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一贯坚持的理念。关在屋里、埋在书里搞科研,很难取得有用、有效的成果。”卢秉恒说。
坚持市场导向,面对实际需求,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技术、人才、项目和平台的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谋发展 济源:锻造科技创新驱动“引擎”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创新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三个特点:科技创新很重要,科技创新需要协同合作,他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很高。综合这三点,我们“下意识”地就决定,与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接合作,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典范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与西安交大的合作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这个重大校地合作项目,主要是依托西安交大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加速高校优势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济源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副总经理张为民介绍,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济源分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济源示范中心已经进驻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等项目正在洽谈。以科技园为“媒介”,我市与西安交大的合作已经步入“快车道”,西安交大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流”入我市。
同时,这个平台就像一块磁石,吸引四面八方的优质资源汇聚于此。创新发展的动力已被激活,正推动着我市快速转型发展。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市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舍创新的思想仍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严重不足,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等。
我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就当前来说,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问题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保运行”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放眼长远,无论是爬坡过坎还是转型升级,我市都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释放科技资源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怎么补短板、破危局、出困境、快崛起?全市已经达成共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怎么落实呢?市科技局局长李军华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共同努力,协调配合,高效联动。我市科技部门更要努力作为,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及科研机构引进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要有机结合。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组织领导到服务指导,从政策支持到财政投入,从考核体系到奖评机制,出实招,办实事,为科技创新营造氛围、提供保障。企业要强化主体作用,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建立研发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要有机结合。我市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开放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增强我市创新能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打造济源经济升级版,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为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文章链接:http://www.jyrb.cn/article-6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