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伟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伴随着西安交通大学,扬帆书海,击楫中流,也迈过了不平凡的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藏书量大幅度增加,读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馆大楼拔地而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进入21世纪,三校合并,综合性馆藏形成规模,数字资源迅速增长。图书馆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营养,同时,她也成为雄踞西北大地的文献信息重镇,在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放眼全球,始终以学校的学科发展为中心,荟萃世界高水平学术出版物,坚持多学科发展,并将传统优势学科建成深度馆藏。
1978-1987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图书馆加强学习型纸质型文献资源建设,增加中外文图书采购量,保障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教育的需求。1979年至1985年,图书馆每年进书量近7万册,中文书5万多册,外文书1万多册。1988年底,图书馆累计馆藏达156.4万册。

1979年,图书馆流通部的馆员正在为同学们借书
1988-1997年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图书馆大力扩充外文期刊、外文会议录、科技资料等科技文献的馆藏建设,成立科技查新工作站,为我校科学研究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1988年,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2294种,比1980年的1780种增加了29%。1991年,图书馆设立科技资料阅览室,收藏国内外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专利公报、专利说明书等科技文献,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文献的保障力度。1995年4月,我馆建成了多媒体阅览室,为读者提供视听学习服务。文献类型包括印刷型、缩微型、音像资料、光盘、磁盘等。

1997年,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和科研人员一起检索资料,共同研读相关文献
1998-2007年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图书馆配合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大规模引进电子资源,构建起综合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998年11月,图书馆参加《工程索引》(Ei Village)购买集团,购买了第一个网络数据库,这也是国内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网络数据库。
1999年,图书馆购买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之后,相继引进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CP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等子库,拥有了完整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下图为我校在主楼多功能厅举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培训会。

2000年,图书馆参加Elsevier SDOS购买集团,购买了Elsevier电子期刊数据库,Elsevier是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社,当时拥有1400余种全文电子期刊。继Elsevier之后,图书馆又购买Springer、Kluwer等学术期刊出版社的电子期刊,购买了IEEE/IEE、ASME、ASCE、AIP、APS、IOP、ACS、RSC、AIAA等著名学会的电子期刊。
从1998年至2007年,图书馆完成了大部分网络数据库的引进工作,包括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出版社及学会出版社的电子全文期刊、100多万种电子图书、国内外重要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共计100多个平台,300多个子库,构建起了雄厚的电子资源文献保障体系。
本世纪以来,图书馆还根据学校重点学科设置和馆藏特色,自建《西安交通大学文库》、《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10个特色资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图书馆的“西安交通大学文库”(简称“交大文库”)悉心保存了师生们的研究成果。学校于2006年开始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文库”(简称“交大文库”),具体建设工作由图书馆负责。“交大文库”由文库阅览室和交大文库数据库两部分组成。收藏和展示的内容为西安交通大学(包括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和其他作品,目前藏书3000余册。她集中、妥善、永久地保存及充分展示我校师生和校友的学术科研成果,激励后来学子,弘扬我校优良学术传统,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蓬勃发展,并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方便。
改革开放四十年,图书馆藏书量大幅度增加,文献类型日益多样化,电子资源与网络资源蔚为大观,同时加强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实现了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至 2017年底,图书馆累计藏书 544万册(件),报刊10089种,现刊 2236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11个平台近 312个子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 94858种,电子图书 1584253种,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材料、控制、医学和财经为重点的多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丰富而有体系的文献保障资源,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来揭示并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1988年9月,由本馆及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日本金泽工业大学图书馆联袂发起,在西安召开了“图书馆新技术应用国际讨论会”。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国的100余位贤才俊彦齐聚古城,16位专家作特邀报告。会议出版英文版论文集一册,收74篇论文,涉及数据存储、计算机应用、图书馆自动化、情报检索等领域,均为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拓荒之作。为传播会议成果,本馆又组织人力翻译论文34篇,另出中译本,此次会议在推动图书馆信息技术进步方面厥功甚伟。从1982年起,本馆就自主研发计算机编目系统,其成果“西文图书采编系统”和“书目检索系统”两年后投入使用,这项成果被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微机应用成果汇编》。十年之后,独立的业务模块终成完璧,通用集成系统投入运行后,图书馆绝大部分业务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集成系统是国内最早的集成系统之一,前辈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再接再厉,坚持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目前图书馆采用 INNOPAC 自动化集成系统, 拥有55台服务器和324T的光纤存储空间,通过千兆骨干网与校园网连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图书馆大厅和各个阅览室提供检索终端,读者可以进行馆藏书目和个人借阅信息检索。电子资源全天候为读者提供服务,远程访问系统可以满足本校读者校外访问图书馆数据库的需要。图书馆自助借还系统的使用可以在十几秒内完成读者一卡通识别、图书条形码扫描、图书充消磁和数据上传等。自助文印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结合,为读者提供打印、复印和扫描一体的文印服务。 2013 年,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 xjtu_lib),与图书馆多个业务系统整合,服务模式多样化,覆盖面广泛化。读者通过微信平台可以查 询馆藏信息,进行馆藏图书预约、续借、获取流通通知、了解图书馆动态等。目前关注人数逾 2万6千人。
一流的大学图书馆,不仅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自动化管理水平,而且应有舒适、优美的学习、交流环境与空间。
1961年落成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新馆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1189平方米,书库面积为2900平方米。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不能满足藏书以及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1991年3月图书馆新馆舍建成启用,新馆大楼建筑面积18005平方米,地面高度49.75米,地面以上11层。新馆投入使用后,改善了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条件。建筑造型犹如一巍峨壮观的“书山”,使校园中心区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富于变化的景观。”1991年3月,学校在刚建成的新图书馆大楼3层报告厅举办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2000年4月,教育部决定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三个图书馆也合并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2003年7月,在“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医学分馆与财经分馆合并,搬迁至新建的科研楼,雁塔校区新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藏书30余万册,阅览座位1000席,新的馆舍改善了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基础条件。至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

2016年4月6日,“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正式揭幕
2016年3月,钱学森图书馆完成大修工程,外观及内部阅览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图书馆启动24小时开放服务,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提高。2016年4月6日,“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正式揭幕,展览位于钱学森图书馆南楼三层,是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基地。2016年4月13日,雁塔校区图书馆建成“经济学人空间”,该空间收藏经济学经典图书,是图书馆为读者精心打造的校园书房。2016年4月23日,雁塔校区图书馆在经济学人空间举办首届“书斋生存10小时”活动,该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放下手机,阅读经典。活动受到读者的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图书馆连续举办的品牌读者活动。2018年4月8日,“永恒的记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迁实物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南楼二层展览室开幕,图书馆将在这个展览室举办多种主题的展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018年4月8日,“圕香啡语”文化空间在钱学森图书馆南楼二层开放,读者可在空间品味咖啡、阅读经典、举办小型讨论会。至此,,图书馆向文献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目标迈进。
图书馆还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图书馆设立第一批“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是首批科技查新中心之一。科技查新服务通过创新点分析、文献检索、相关性文献比对等方式,对科研项目的新颖性做出判断,科技查新服务有助于科研人员避免重复研究、提高创新能力、遵守学术规范。
为提高我校师生使用电子资源的能力,图书馆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源培训。信息咨询部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科技查新、收录与引用查证、网络咨询、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培训等多项服务。2013年起,为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图书馆启动学科竞争情报服务,该小组围绕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定期分析我校学科发展态势,向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情报服务。学科竞争情报服务以ESI(基本科学因子数据库)、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分析我校各学科高水平论文发表情况,并与同类大学进行横向对比。学科竞争情报小组每年编印4期《学科服务动态》。
图书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任务,持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保障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事业。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图书馆理念,不断创新图书馆服务,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流的服务。长风万里,书海潮涌。西安交通大学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又将踏上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征程。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地服务于学校,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留下历史印迹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