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三个面向”根本要求,认真落实“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关任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团队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多项具有历史印记的新贡献。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
固土培基、深耕细作。2018年度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五。其中以主持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
首次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徐宗本院士凭借“基于L(1/2)正则化理论的稀疏雷达成像”获得2018年度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
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学校共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3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四。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首获专利金奖1项,获奖专利为“一种基于宽波束造影成像及提取灌注时间强度曲线的方法”,由生命学院生物医学超声与多模影像团队完成。
此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已公示,机械学院赵立波教授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全国仅10人获得。机械学院雷亚国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科学奖公示名单,该奖每年授予名额不超过10名。
2篇论文在《科学》刊发
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4305篇,居全国高校第七
ESI高被引论文数441篇,较2017年增长17.6%
积极引导、注重质量,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4305篇,居全国高校第七;ESI高被引论文数441篇,较去年增长17.6%,创历年最好成绩。顶尖期刊论文再获突破,叶凯教授课题组和程海教授课题组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2篇。发明专利申请数持续增长,数量达到2333件,发明专利授权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继续保持高校前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直接经费5.01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七
新增千万级以上项目19个
强化组织、注重实效,科研经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横向科研经费比2017年增长30.4%,纵向科研经费增长18.5%。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项,立项数居全国高校前十;获资助直接经费5.01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七。新增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1项,获资助直接经费1.875亿元,成为截至目前获批该类项目的四所高校之一。获批重大重点项目116项,比2017年增长50.6%,其中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0项,新增千万级以上项目19个,创历史新高。特别是1个新增项目获批资助经费3.165亿元,创学校单个项目经费之最。
新增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和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
注重布局、广泛联合,新增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和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进一步优化科研基地建设布局。2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评估,全部顺利通过,11个获评优秀,其中: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评,动力工程多相流、机械制造系统工程、金属材料强度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现场考察评优环节;4个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参评,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获评优秀,创历史最好成绩。
签署各类军工合同312项,合同额5.7亿元,比2017年增加216%
两机重大专项立项数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二
军民融合、多措并举,共签署各类军工合同312项,合同额5.7亿元,比2017年增加216%。科研到款2.35亿元,比2017年增长122%。
学校被列为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两机重大专项立项数直属高校排名第二,两机条件建设项目已通过答辩。通过国军标中期监督审核,换版工作正在进行中,1个教育部国防类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建设。与中核集团、中国航发商发和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装备发展部共用技术及领域基金公开项目获批17项,全国高校排名第七,位列民口高校第一。
4人获评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人获杰青资助,6人获优青、ITER等人才项目
5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4人获评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九。2人获杰青资助,6人获优青、ITER等人才项目;5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列全国第五。6个团队获批 “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其中2个为战略性顶尖团队),5人获陕西省杰青资助,7人入选陕西省科技新星,入选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举办或承办学术论坛13个,支持青年教师组织青年学术沙龙24场
落实《西安交通大学促进自然科学学术繁荣的实施办法》,大力营造学术繁荣氛围。全年支持了一批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举办或承办学术论坛13个、支持青年教师组织青年学术沙龙24场。2018年12月举办首届西安交通大学校地校企产业创新高峰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地20余家地方科技局,60余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共200余人,共同交流创新成果、分享合作经验、研讨共赢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企业和院所的创新优势,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全国首创国家基金到款批量入账,今年科研项目批量入账9批次,涉及金额超3亿元
积极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按照“走学院,见教授,谋发展”要求,主动践行“我为科研省一天”活动。深化科研管理流程再造,科研院先后赴理学院、医学部和人居学院等9个学院开展现场办公及讲解;与财务处等部门协同,全国首创国家基金到款批量入账,师生员工“一次也不跑”就能办理基金进账拨款;打通校办、财务处等多个部门工作流程,全国首创招投标线上集成,实现“最多跑一次”;大力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联合网信中心开展科研管理系统升级,为科研人员提供网络“一站式”服务……这些创新极大释放了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和活力。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019年,我们将继续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抓手,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