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8日,西安交通大学校地校企产业创新高峰论坛在陕西临潼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余家地方科技局,60余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汇聚一堂,交流创新成果、分享合作经验、研讨共赢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企业和院所的创新优势,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调研员张冬、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产学研处处长杨学民、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楼文晓、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教授张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任杨红义、西安交大副校长王铁军、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等出席仪式,科研院副院长李小跃主持开幕式。

王铁军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推进政产学研融合的重要举措。多年来,西安交大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在产学研转化落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王铁军从战略定位、建设阶段、发展目标任务等方面介绍了西安交大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积极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并表示期待与会嘉宾畅所欲言,积极提出促进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好办法、好观点,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赵怀斌指出,西安交大始终以“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为精神引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西迁62年来,学校培养近26万毕业生,创造近3万项科研成果,为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又在政产学研实践中不断深度融合,做到“顶天”的同时又能“立地”,真正将尖端研究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赵怀斌表示,希望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各位嘉宾,能够在这次创新论坛中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为探索有效产业化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主旨演讲环节,何雅玲院士作题为“能源革命的变革及新能源发展利用前景”的主题报告,总结历次能源革命,剖析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规划,重点强调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蒋庄德院士从“物联网、大数据与智能传感器”角度,介绍当下前沿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讲述贮藏在“小空间里的大世界”;张忠教授报告“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从纳米尺度科学与技术、深化纳米产学研合作转化的典型案例方面介绍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所做的研究与工作;杨学民处长重点报告教育部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与目标,希望能够切实推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张冬调研员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做科学研究要“创新创新再创新”,他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介绍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实践;黄忠德常务副院长报告西安交大科学研究、校地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模式和取得的成绩,详细介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未来融合发展的路径与趋向;杨红义主任以“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致力先进核能西部创新”为题,重点介绍中核集团与西安交大深化合作推进先进核能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
会议期间共有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来自政府、企业以及西安交大的相关学院和教师参加论坛并进行主题发言与讨论。在政产学研模式创新分论坛上,科研院综合处副处长张旭峰介绍了学校重点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等科研情况,苏州科技局、铜川科技局、泰安科技局等参会代表就吸引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出了具体举措,希望与西安交大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促校地合作发展。在其它三个产学研技术创新分论坛上,学校能动、机械、化工等13个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就研究领域、校企合作现状以及潜在合作方向向与会嘉宾进行了介绍。企业代表与学院专家、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表示愿与学校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推进互利共赢。
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刘东新主任表示,从企业角度讲,生产和市场是两个关键点,企业在生产上的认知不够深入,市场上缺乏对未来宏观的判断,而这两点的改善都需要高校领导及专家、教授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其他企业代表也指出,希望西安交大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开展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孙院军教授表示,从学校角度来说,期待未来可以形成“从产业要求提出战略需求,再反推工程需求问题,建立基础-技术-工程的定向产学研模式”。
全国各地地方科技局代表、知名企业代表及西安交大各学院教师代表近200余人参加开幕式及分论坛。接下来西安交大科研院还将陆续举办西安交大新时代学术前沿和交叉高峰论坛、新时代军民融合高峰论坛等系列学术高端论坛,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向“三个面向”和高精尖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