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陕西广播电视台】西迁精神系列报道第九集: 把西迁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8-09-30 15:58:00 作者: 点击: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西迁群体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大西北,为我国西部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如今,西迁精神赓续传承,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力,指引着无数创业者们不懈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报道《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今天请听第九篇:《把西迁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

1982年,从西安交大毕业的郭宝安背上行囊,来到位于宝鸡市的秦川机床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机床研发人员。在那个毕业分配的年代,郭宝安本可以留在西安,但他还是选择了向西出发。

郭宝安: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在提到秦川机床,学机械制图的时候,老师拿出来的图纸都是秦川机床厂的图纸,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事情来吧。

30多年来,面对国内同行给出的各种高薪、高福利待遇,郭宝安不为所动,埋头机床的研发和技术攻关。他所在的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内精密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郭宝安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总监和技术研究院院长。

郭宝安:正好是我们国家齿轮机床发展方向上的几个产品,这都是我主要参与或者是我亲自主持的产品,其中YK7232和YK7236这两款产品分别在93年和97年开发成功,至今这两款产品依然在市场上还是销售量比较大的磨齿机,持续了有20年。

钟建强:你像这个三等分的、六等分的、这个是八等分的,这个最厉害了,这是24等分的,那你说有一个角度不对就不对,你看0度……

走进一线车间,高级技师钟建强正在给徒弟们传授手工研磨的技艺要领。1965年“三线建设”期间,上海机床厂三车间及其部分配套工种内迁到山城宝鸡,初中毕业的钟建强随父亲一起,离开了繁华的上海。

钟建强:开会的时候我爸也坐在那,但我爸是党员,人家说你们都不去那我去,他就自告奋勇就去了。当时他有一个(政策)就是你内迁的人可以带一个子女,(我)跟我爸就到宝鸡了。

通常,机床加工出来的机件精度能达到零点一毫米左右,而经过钟建强的手,这一精度能提升到两微米之内,公司也专门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钟建强技能大师研磨工作室”。2003年本已退休回到上海的他,接到公司返聘邀请,再次回到了宝鸡。

钟建强:我一个女儿在上海,说老实话,三天两天跟我商量,意思叫我别干了,让我回去,但是你企业出了问题,你还得到线上去解决。那作为我来说,因为看得多嘛,相对来说手段也多一点,那至少还能为企业贡献一些余热。

交通大学内迁、上海机床厂部分内迁、重型机械研究所内迁……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东北等沿海和老工业基地西迁支援陕西经济建设的,涉及高教、军工、金融、建筑、纺织、电力、机械等众多行业,或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或派员参加,先后有数万名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服从国家大局需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陕西建功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956年一年,上海市支援陕西的建设者就达到29000多人。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梁月兰:以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为代表形成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中的一个重要精神财富,爱国、奉献、奋斗的精神品质是那个年代西迁群体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标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代人的集体选择。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突出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号召新时代的创业者们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地区,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历程,再立新功。落其实者思其树,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迁故事、西迁精神当赓续传扬、越讲越深。它是一份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解读中国发展成就、提供不竭动力的密钥之一。

1967年从沈阳等地抽调人员援建的陕西鼓风机厂,如今已发展成国内鼓风机行业的领军企业。站在行业之巅,陕鼓集团主动求变,响应国家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的倡导,从一个传统的装备制造型企业向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在陕鼓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建轩看来,这正是对老一辈创业者西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王建轩:西迁精神在一定上理解的是对于一个使命的认知,那时候一批人积极响应号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要建好,要建强。到现在50年的陕鼓,依然这种使命感是不竭的,那就是我们确实要在新的时期下,也要去通过创新,通过改革,保持好这个企业继续向好发展。

2018年7月初,在秦岭深处,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我国首台大推力、高性能液氧煤油高空发动机首次整机热试车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泵后摆核心技术的国家。

42岁的王晓锋是发动机设计团队的一员。在西安交大取得博士学位后,王晓锋没有回到家乡河北,或者选择去沿海城市发展,而是留在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幕后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毕业十多年来,他见证和参与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并投身于我国未来面向深空探测的重型运载火箭动力的研制工作中。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18室副主任王晓锋:西迁精神其实核心意思就是报国。当时交大的西迁,是支援西部建设,为啥支援西部建设,国家需要。包括当时我们六院,从北京到“三线”,那也是国家需要。我们目前做的工作都是国家型号,国家为什么要发展它?那是正在从经济发展,从国防安全这些角度考虑,就是国家有这些需要,我们又是做这些工作的,就是责无旁贷!

当年交大西迁时,很多在上海已经有了家庭的教职员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去,自己的后代还算南方人吗?还是就成为西北人!62年后,1400名当年从上海迁来的交大教师中,只有300多人还健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后代依然追逐着父辈的足迹,在这片难以割舍的土地上努力奋斗、默默奉献……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的动力源自初心。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来自前人孕育、实践、发展、传承下来的一批宝贵精神财富,当为后来者的初心厚植一片土壤,随时提醒我们不论走的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西迁精神产自于我们西安交大,我们绝不能把这只作为一种标签,必须要用自己艰苦的投入来表明我们对西迁精神的继承,都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争取新成果,报效伟大祖国。

当年的西迁师生代表如今已入耄耋,他们走在校园的梧桐道上,欣慰而坚定。西安交通大学是一位世纪老人,也是一个初啼婴儿。在西迁精神指引下,必将开启崭新的未来。

报道链接:http://toutiao.cnwest.com/sxtt/share/news/2018/09/18/content_607018.html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