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迈向“双一流”】深化综合改革,砥砺社科发展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7-01 17:19:00 作者: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组织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文社科科研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产生理论”“产生思想”“产生方案”的重要责任。“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思想交大”建设纲要,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强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顶层设计,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为原则,构建 “交大特色、交大风格、交大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努力提升学校在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

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近年来,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优秀人才团队辈出,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ESI社会科学·综合持续位列全球前1%,一些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批示或被部门文件采纳,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尊重人文社科学术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学术评价组织及与人文社科科研建设任务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出台文科科研评价和奖励文件,建立科学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内涵发展,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人文社科科研运行机制。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集成化、综合化、交融化的跨学科新型科研组织、改革合作研究评价机制、组织承担跨学科重大科研任务,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一是建设“智库学术特区”。在现有智库机构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多学科聚合和国际化为特色,深入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机构的战略合作,重点建设“智库学术特区”。通过聚集资源,体制改革、政策倾斜支持,文化氛围营造,使来自不同文化和学科领域的学者能够碰撞思维,启迪思路,开展跨学科研究交流,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二是改革合作研究评价机制。为推动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国际的合作研究,学校在科研评价方面充分承认教师在合作研究中的实际贡献,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公正对待成果参与人的贡献,借鉴ESI论文作者认定办法,鼓励合作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是组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面对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学校将有效组织科研团队,以解决重大需求为目标,搭建大团队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综合性重大问题提供战略方案储备和决策咨询支持。

四是搭建成果转化交流平台。学校鼓励举办高水平论坛和国际国内会议,支持创办高端品牌论坛、创办高水平杂志和出版蓝皮书,加强专家推介,拓展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培育科研增长潜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加强支持人文社科基础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布局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研究,培育未来科研增长潜力,促进人文社科可持续发展。

一是支持基础研究。基础学科(文、史、哲等)是人文社科发展的根基,是汇聚中国传统学术和智慧的最主要学科。发展基础学科是提升学校人文社科整体实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话语权和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学校将继续实施“名人精品”战略,加强人文社科名家推进、学术出版等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潜心培育传世经典著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学校将加强对青年教师融入大团队或组建研究团队的引导和支持,加强青年教师科研方法培训、加大科研项目培育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人文社科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设立“重大研究课题引导计划”,布局前瞻性和现实性重大问题研究。面对我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和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组织力量加强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抢占若干人文社科研究前沿,为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智力和方案的储备,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