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西安交大赴边远、基层及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在就业创业中心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就业创业中心主任郑旭红、副主任李勇,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康书院院务主任苏玉波,南洋书院院务主任刘茹,崇实书院院务主任许春秀,文治书院院务主任张爱萍以及南洋书院毕业生潘奕嘉等15名学生代表参与本次座谈会。
郑旭红主任首先介绍了今年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截止6月22日,学校2016届共有毕业生6414人,其中本科生3290人,研究生3124人。超过2/3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被QS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录取的出国出境留学人数大幅增加。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有1128名毕业生进入国有骨干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862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19名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
毕业生发扬交大优良传统,传承交大奋斗精神,有414名毕业生献身国防军工事业,1470名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饮水思源,不忘教诲之恩
作为中组部选调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录用的经金学院硕士毕业生郭颖超分享了个人经历,将勤奋、谦逊、坚持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而源动力又是交大的精心培育、勤奋为先,如何投身于生活,生活便会如何给予回报。
江苏省选调生、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潘奕嘉曾任南洋书院21级党支部书记,来自学校的悉心培养让他对于基层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可以将基层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人在哪里都能做好。”大学四年里,从西迁纪念馆的参观,到120周年校庆誓师大会,从书院学院感受到的对学生的关爱,到党支部中组织生活会关心同学,这些因素构成了他步入人民公仆行列的切实动力,基层建设需要星火燎原的力量,需要他投身到基层中去。
来自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硕士毕业生王子予、法学本科毕业生王若溪都对母校和老师表达了热爱和感谢之情,饮水思源,交大人不忘教诲之恩。
电力电子博士毕业生熊连松笑道:“经历了三次毕业,这次是真的要离开了。”从本科生一路走来,熊连松见证了交大11年的发展变化,和交大结下了剪不断的情谊。来自于贫困家庭的他第一次迈入交大时还带着一些自卑和怯意,参与校内勤工助学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第一条通道,而此后正如腾飞塔所寓意的那样,他开始蜕变成一个拥有着自信的交大人。考上研究生后,又加入研究生会致力于学生工作的展开,并开始了创业的尝试。脚踏实地是他的信条,如今顺利地创办了“苏州牛顿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他的短期目标。
四川省选调生、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本科毕业生孙苑曾作为120周年校庆志愿者,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交大人,从风华正茂的成功人士,到耄耋之年的白发老者,相同的那份来自交大一脉相承的情感归属将所有人聚集到了一起,深深的百廿情缘共同镌刻在梧桐树下。来自于导师的严格要求让孙苑继承了严谨务实的学风。“你永远无法弄懂世上所有事,但不能因弄不懂就停止不前。”这句话激励着她完成毕业设计,并鞭策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
毕业生们不忘母校栽培,更期待见到母校的再一次腾飞。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从学生的角度上为母校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刘自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贾皓、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吕品、法学专业毕业生王燕等同学都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母校美好的明天表达了深切的期待和信心。
宫辉副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同学们的建议都是来自于对于交大浓厚的情感,这些问题都非孤立。作为中国一流大学,始终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是学校不断成长的关键,同时敢于应对和敢于展示自我也是回应质疑的重要方式,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更需要随着时间的推动细化落实,“兼听则明,交大始终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反思和进步。”
行远心近,面对崭新未来
“许多看上去艰苦的地方、孤独的地方,其实早有交大人在那里扎根,早有来自基层人民的期许。大学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有专业知识的汲取,有师生之间的传承,有同学情谊的建立,更有校友之间穿越时空的肯定和支持。”宫辉副书记表示,学生们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学校,归功于老师的培养,这就是传承精神的延续。
这次座谈会不仅是同学们与学校情感心灵的沟通,更是引导毕业生如何面对不同于大学的崭新世界。“走出大学的那一刻,就是重塑自我的一刻,即便是曾经坚信,也需要在这一步上不断反思。”宫辉副书记表示,一股新鲜血液将会注入到整个社会中去,面对已有的规则、已有的构架,活跃与稳定的碰撞一定会带来崭新的观点和思路,但社会应有的秩序仍应由每个人坚守下去。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构建新的心理状态,将会成为所有毕业生不可避免的一步,学会观察分析,脚踏实地和勤奋进取永远是成就自我亘古不变的道理。
最后,宫辉副书记为赴边远、基层单位就业毕业生代表颁发了证书。
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来自老师的寄语和鼓励,来自同学的支持和相守,将会成为莘莘学子的不竭动力,成为交大学生永远的靠山,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里给予相互力量,成就属于母校和自己的一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