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西安日报】汪应洛院士给三峡工程做“经济论证”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15-07-14 10:12:00 作者: 点击:

 

汪应洛院士

幼年立志读书救国

见到汪应洛院士,是在他的办公室。1930年出生的他,如今已85岁高龄,然忆及多年前的往事,细节清楚、逻辑严密。

我们的采访从汪院士的童年开始。那正是日寇铁蹄肆虐中华大地的时候,他说:“我童年在重庆度过8年,对我一生影响极大。当时日本人在重庆狂轰滥炸,经常警报一响就要进防空洞,警报解除了才能继续上学,学习时间很不稳定。有一次,我上学路上看到街边尸横遍野,家也被烧了,迷茫中在江边终于找到父母,所以幼年我一直都希望读书救国。”

高中时,汪应洛考到了著名的徐汇中学,这所学校环境封闭,让一心向学的汪应洛沉下心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交大,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只读了三年本科的汪应洛195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继而转入哈尔滨先学习俄文、后师从苏联专家,攻读管理学研究生;同去的四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人通过了该科目的论文答辩,这为他成为管理学领军人物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回到交大后,汪应洛跟着学校迁到西安。汪院士笑着说:“当时西北地区比较落后,我们开大会只能临时搭一个草棚,苦中作乐,就叫它‘草棚礼堂’。”生活虽然艰苦,但汪应洛执着于学术研究;从此,他的生命便跟管理工程教育研究紧紧相连,成为我国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和管理工程教育家。

三峡工程决策:教学和科研实践完美结合

汪院士最注重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他接受的一大挑战就是三峡工程的决策,和他的学生做三峡工程的“经济论证”。他解释说:“通俗地说就是论证‘划不划算’,因为国家经济当时比较困难,很多专家认为国力还不允许建设三峡。当时明确要求我们给出定量分析的结论和方案。”

根据国家科委委托,汪应洛等人承担起了三峡工程决策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并参加其后的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组,主要研究三峡工程综合评价及决策分析,需要综合研究发电、移民、航运、防洪等因素,要拿出最优化的方案。

汪院士说:“当时争议非常多、非常复杂,争议最激烈的是三峡大坝的高度。定量分析优化计算后,我们提出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的建议方案,最终被采纳了。”汪院士和他的团队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定量分析的好处体现了出来。汪院士说:“有老专家担心我们负担不起投资的利息,但系统工程的优化计算和综合权衡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投资需要1000多亿元,但并不是一次投入,而是分期分批按照工程进度来投资,我们用计算机算了一笔细账,我国的国力是可以承受。而且我们也提出,三峡工程不是完全建成才能启用,而是建成一个机组就可以发电,可以‘以电养电’。”

这一判断,随后在三峡大坝的实际建设和运营中得到了证明,也进一步说明了汪院士“科研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结合”的研究指导非常科学。

对前沿科学依然充满热情

汪院士桃李天下,是卓越的管理工程教育家。他认为,作为工科大学的老师,首先一定要注重工科实践,这样教学才能“有血有肉”,千万不要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其次,他建议高校老师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如今,耄耋之年的汪院士依然在坚持工作,他说话思维缜密、头脑清晰,有什么养生诀窍?汪院士说:“我没有什么‘技巧’,硬要说有,那就是我坚持学习前沿知识。”他谈到了大数据研究对于管理学的意义,并打算开设相关的前沿专业。讲到学科发展,汪院士依然意气风发。

(西安日报 2015年7月14日  6版  科教卫时空·古都文苑)

文章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5-07/14/content_376397.htm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