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凝心聚力谋发展】坚持“三个面向” 科研水平全面提升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5-06-16 14:45:00 作者: 点击: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自身发展定位,强调“顶天立地”的科研目标,注重科研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强调创新能力 重视全面发展

学校瞄准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把握国家有关基础研究的最新动态,依靠科研大平台,凝练融合科研方向,不断挖掘潜力、注重培植,支持有创新性项目的预启动,重点扶持青年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显著加强,科研产出振奋人心。

2006年至2014年,西安交大作为第一承担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8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00余项,取得大幅增长;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620项,经费数134265.9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318项、重点项目57项、杰出青年基金21项。特别是2013年,电信学院高静怀教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立项资助,资助金额2000万元。

同时,学校承担研究项目的质量取得重大突破。如电气工程学院彭宗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套管优化设计平台,掌握了特高压套管内外绝缘结构设计、优化的核心技术,解决了特高压套管研制的世界性难题;机械工程学院毛世民教授课题组原创性的提出了“数字铲形轮展成加工理论”,在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汇报会上,作为唯一一所高校单位向刘延东国务委员进行了汇报。

2006年至2014年,西安交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4项,居全国高校第五位;2006年以来,学校发表的科技论文(SCI、EI、ISTP)迅猛增长,其中SCI收录论文的数量不仅实现翻番,而且质量也取得了突破,发表了包括在Nature、Science、PAL等著名学术期刊上的一批优秀论文。例如,2010年材料学院孙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微纳尺度材料形变特性及其尺寸效应”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在材料力学尺度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成果同年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电气学院荣命哲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全局模型与流体模型相结合的多组分电弧中非平衡态化学过程的仿真方法,被美国工程院院士M.J.Kushner,IEEE Fellow、美国M.Laroussi教授等十位该领域国际著名学者联合编写的“Plasma Medicine”专著收录,并开发了多组分、多物理场耦合的电弧专用分析软件,用于指导工程实际应用。

发明专利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截至2014年底,西安交大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54项,居全国高校第8位。学校发明专利数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大幅提高,如姚学玲教授和邢子文教授分别获得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发明特等奖,另外有“火电厂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自动控制方法”等4项专利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近年来,医学科研实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屡次实现新突破。2007年实现“杰出青年基金”零的突破;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现国家奖领域零的突破;2011年首次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年又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至2014年,医学学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9项,获准经费累计32454万元,其中重点项目8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共发表SCI论文2816篇,论文引用次数、篇均影响因子显著提升。

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本着内涵式发展的原则,更加注重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致力于进一步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2013年,社会科学综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截止2014年末,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招标项目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7项。

学校智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西安交大被确定为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是全国第一批20个决策咨询点之一;2014年,联合中央部委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得到国际国内同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服务地方经济 推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以“创新、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合作,以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与陕西12市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全面开启校地合作新起点、新模式、新篇章;与省发改委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重点学科及一流大学建设计划等工程、西安交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规划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联合省发改委、榆林市,筹划共同成立中央能源研究院,先后与宝光集团、陕西煤化、陕鼓集团、中国西电集团、西飞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据统计,2006年至今,西安交大与陕西地方企业共签订合同近千项,合同金额近4亿元,带动陕西生产总值近70亿元,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产学研先进集体”。

2006年以来,学校在多个学科建立了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中心等合作平台,相继与沈鼓集团、德力西集团、美的集团、海信集团、中兴通讯、华为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签订了实质性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沈鼓-西安交大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西安交大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直接为企业开发产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

加强协同创新 狠抓基地建设

西安交大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突破校内外机制体制壁垒,着眼于形成有重大影响力,有明显显示度的成果,实施协同创新战略。2014年,西安交大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被教育部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建设经费3000万元。此外,“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直流电力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入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学校借鉴国家优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经验,明确学校重点科研基地在新形势下建设与发展的思路,重视管理机制创新,狠抓基地建设。2006至2014年,学校新增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2个。特别是医学领域国家级科研基地取得突破,新增生物诊断治疗、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西安交大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10位。

创新科技体制 推动科研发展

西安交大致力于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运行机制,推动了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快速发展。

建立学术特区,创新运行机制。2006年以来,依据学校科研特色,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创新观念,大胆实践,先后建立了具有国际接轨管理模式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国际科研机构共建模式的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研究所共建模式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汇聚力学界国际顶级人才的国际应用力学中心等一批学术特区。

创新科研队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成立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着提高质量和增大体量的双重压力,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科研工作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2009年,西安交大成立了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院(简称科教院),建立了专职科研人员聘用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为专职科研人员的聘用和管理提供了保障。目前,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完成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首过去,学校在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环境和机制,在重大重点项目、科研基地建设、科研获奖与成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显著提高和突破。展望未来,西安交大与省委、省政府携手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立八大科研平台和一个新型智库中心,势必将成为新的创新驱动的高端阵地;由西安交大倡议发起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正式成立,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搏击学术最前沿,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西安交大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