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学校招生之日起即开设数学课,1928年交大数学系成立,数学学科伴随着交通大学百廿风雨历程不断发展壮大,于2011年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近年来,学院坚持以文化促教、促研、促创新,以文化促学、促德、促发展,弘扬西迁精神,高举“四面旗帜”,守育人初心,扬数学文化,发扬交大数学人爱国奉献、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育人氛围。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爱国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从数学家胡敦复、朱公瑾开始,一辈辈交大数学人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秉承奋斗报国之志,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为中国数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以张鸿、徐桂芳、陆庆乐、游兆永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人,响应国家号召,成为西迁先行军,扎根西部、艰苦创业,克服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及条件、人才的严重缺乏,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及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交大数学人的责任和担当。
胡敦复(左上),朱公瑾(右上),张鸿(中图右1)
徐桂芳(中图右2),陆庆乐(下图左3),游兆永(右下)
立德树人初心坚守不忘。学院始终以西迁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教学传统,对教师重培养、严要求,注重老中青“传帮带”,切实把好教学关,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培养和塑造了包括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在内的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9届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学院担任了7届主任单位,2届副主任委员,并多次主持我国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交大数学人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年逾八旬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马知恩教授退而不休,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为培育后备教学名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日夜操劳;“最美背影”周义仓教授,为了不耽误学生课业,脚伤骨裂后仍拄双拐坚持上课的先进事迹被央视等各大媒体广为报道。
国家级教学名师、西迁教授马知恩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
央视报道周义仓教授事迹
优良教风师风传承弘扬。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教师节暨西迁纪念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宣传学院教师典型事迹,并邀请西迁教授及学校理论宣讲团做专题报告,从西迁精神学习中汲取爱国奋斗力量。学院专门策划“优秀教案展”系列活动,征集并展出了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心制作“传承爱国奋斗精神,坚守教书育人初心”主题微视频,讲述教案背后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并与学校西迁博物馆举行了优秀教案捐赠仪式,将学院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化作宝贵的历史纪念、精神财富。同时,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连续四年举办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职业发展规划和存在困难进行悉心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院内营造出“以典型扬师风、以文化促教风、以教风育学风”的良好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培养的郗平教授的论文由国际顶尖数学期刊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正式发表,实现了西部高校在数学四大名刊“零的突破”。
传承优良师德师风系列活动:优秀教案展览 优秀教案捐赠仪式
“弘扬西迁精神,传承优良师德师风”大会 教师节系列主题活动
以“顶天立地”科学精神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交叉应用”凸显学科特色。数学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重大原始创新的源泉,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一辈辈数学人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求真理,兴实业,为人先,在数学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探索数学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上,徐宗本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技术”的理念。学院探索出了一条“科学问题导向,应用问题驱动,强化学科交叉,突出应用特色”的特色发展道路,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大数据等交叉研究方向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使学科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学科连续进入A档,统计学科进入B档,数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计算数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顶天立地”服务国家发展。交大数学人秉承“聚焦前沿、强化交叉、顶天立地、服务国家”的理念,肩负起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做领先的研究”,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出落地的成果”,为国防安全、智能通讯、能源采集、医疗智能诊断等关键领域提供数学理论与方法支撑。学院先后获批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成立西安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用数学技术解决国家重要领域的核心关键问题。同时,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将关键数学技术应用于研究及成果转化。先后与华为、东方物探、长庆油田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攻关,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交大数学人坚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用自主创新成果献礼祖国,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创新港西安数学与技术研究院入驻揭牌仪式
疫情防控彰显使命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学院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疫情防控中。生物数学团队在2003年成功预测SARS流行趋势基础上,迅速开展新冠病毒发展趋势和未来传播风险的研究,构建了符合我国特有防控策略的新冠肺炎传播规律数学模型,提交了疫情防控咨询报告,为复工复产提供决策依据,成果被《科学网》《科技日报》等专题报道;医学人工智能团队紧急开发出一套免费在线健康咨询、问诊与新冠风险筛查系统,在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投入使用,为5万余名用户提供免费筛查,被央视新闻直播间《战疫情·特别节目》专题报道,为遏制疫情蔓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交大力量,彰显数学人与社会共情,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胸怀大局的责任与担当。
央视《战疫情·特别节目》专题报道学院开发的新冠风险筛查系统
打造“文化数院”品牌 构建文化育人格局
全力推进“文化数院”建设。全面开展学院、创新港研究院文化建设工作,系统梳理学院发展历程、系所沿革和教学科研成就,精心制作学院、研究院中英文宣传片,悉心编撰学院中英文宣传册,完成研究院6个中心以及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的文化墙建设,充分彰显学院、研究院的特色和优势,全力打造“文化数院”。积极推动数学博物馆的建设,旨在将博物馆建设为中国数学历史发展的展示地,知名数学家事迹、著作、手稿的保存地,交大数学学科发展的呈现地,大、中、小学数学文化科普的教育基地,全面展示数学历史,弘扬数学文化,实现以弘扬数学文化为依托的育人新格局。
数学与统计学院及西安数学与数学技术研究院中英文宣传片、宣传册和文化建设
全方位打造“文化数院”品牌。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举办“数之韵”“数之理”“院士讲数学”等活动,以科普的形式向理科大类学生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走进数学殿堂,发现数学之美丽,体会数学之魅力”。自2013年起,学院联合陕西省部分高校发起“校际数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已举办7届,建立了五所高校数学类学生交流学习、与名师面对面探讨的平台。同时,学院持续组织研究生开展“研究生志愿辅导队”活动,发挥专业特长,面向本科生和贫困地区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得到师生一致好评。通过构建覆盖“校内-校际-校外”三个层面的文化品牌活动,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文化育人氛围,有效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院士讲数学
研究生志愿辅导队
校际数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全面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学院繁荣学术文化,充分利用“科创月”活动契机,邀请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一线科研骨干专家来创新港研究院参加系列活动、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学院始终以“推动国家数学区域平衡发展,提高西北地区青年学者研究水平”为己任,在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资助下,连续组织开办了10余届“中西部高校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教师暑期研修班”;依托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面向西部地区开展了青年教师发展、新思想新方法传播、学科建设促进等百余场活动,并策划了高层次报告会“天元数学西部讲堂”,受益人数近八千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提升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的数学学科发展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元数学西部讲堂
中西部高校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教师暑期研修班
面对新时代,交大数学人将继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弘扬数学精神文化,勇担国家时代使命,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数学研究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数学技术成果原创地、重要社会服务承载地和应用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