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新工科与一流本科建设”研讨会近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以及出版单位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推进新工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金课”打造和教材建设等交流经验,建言献策。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实践?现摘取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构建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要树立协同观
要加快新工科建设,必须深入把握新工科的内涵,要想办法将改革中一些新的东西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同时还要结合适应新经济、新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来考虑,但无论怎么变,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本身来做文章。在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的构建上应树立大的协同观,注重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安徽工业大学校长魏先文
人才培养应该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创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现在的人才培养应该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每个人都应该不一样,这是信息化对教育的要求。“十三五”教育规划里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校应该包括教、评、学、环四个方面:“教”是指在教学内容、手段、组织、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命;“学”是指智能学习;“环”是指产教融合的环境;“评”是指教学环境评测等。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持续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判断、沟通、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王泉
专业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纽带
本科教育知识更新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而专业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纽带,近年来西安交大在专业建设上有这样几个举措:一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一方面是谋划建设新专业;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建立了8大跨学科交叉实践平台、和企业合作创办“菁英班”等,实施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交叉培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科学家型的工程师;三是进行专业自评估,将此作为国家本科专业评估的一个补充,进一步考察培养方案的先进性、合理性以及落实程度。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忠锋
农业工程类一流专业建设应凸显错位发展和特色传承
新时代高校农业工程类一流专业如何建设?我们认为应该融合一流,凸显专业特色。以服务农业为根本,应用工科为手段,实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发展耦合,凸显行业院校工科的错位发展和特色传承。同时,全面调研行业对人才知识技术能力需求,建设农业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拓展现有工科专业内涵,整合资源,新增新兴或前沿专业;建立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教学质量体系,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探索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廖庆喜
学校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
校企协同育人,首先应该是以产业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高校首先应确定目标,我们的所教非所需、所说非所愿、所学非所用是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说学生学的东西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对接。校企协同育人中还涉及到一个如何协同办学、协同创新、达到协同育人效果的问题。真正的协同应该是“1+1>2”,要想达到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和企业应该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畅通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的目标。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廷云
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精神的教育
我们是旧文明的最后一代,也是新文明的第一代。从全世界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商业范式和技术范式都在发生转移,曾经认为是生命线的东西,在今天已经被新的可能所取代,这就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伟大时代变革。教育范式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社会和技术对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式的要求,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育明天,我们剥夺的就是学生的明天和未来。新工科改革的目标在于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引领未来、领导未来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不能用传统的专业或者学科范围来去界定他们未来的成就。当然,创新创业不是让大学生开一个网店,而是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精神的教育,有了这样的精神品质和内在追求,创新创业的实践未来自然会不断延续。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涛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一定要尊重人的身体和心理的特征。我们现在要打造“金课”,最重要的是跟学生建立一种深度的交互和互动,启动学生的“五感开关”。一个有效的教学,要启动学生“五感开关”的密码所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现在传统的教材只在7%的框架里去做文章,教材跟课堂其实是“两张皮”。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双主”的内容应共同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我们的课堂革命呼吁从教材到课材的转变,就是想围绕课程中所要体现的信息来重构传统教材的内容,从而让教材真正成为“金课”打造的有力支撑。
——对外经贸大学副研究员、教育部普通高校教学评估专家李芳
把课堂看作是一种创作
慕课带来了新的教学混合方式,教学从来不是单一的,我们有实验室、有田野、有互联网新的混合的纬度。混合式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改变了节奏,原来学生是被迫跟着老师走的,现在可以自如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二是促进了互帮互助,通过让学生讨论题目怎么做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课堂看作是一种创作,一门课就是一个作品,过去在线下课堂里,作品的感觉是非常薄弱的,慕课给了大家一个机会。作品是一种创作的结果,意味着内容和别人一定是不一样的。只有把自己放进去,做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才有可能是好的作品。
——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翁恺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