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新工科与一流本科建设”研讨会近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以及出版单位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推进新工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交流经验,建言献策。对于新工科和一流本科建设,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实践?现摘取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新工科建设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很多人问我们什么是新工科?我们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们认为,新工科最大的价值,是让全中国几十万、上百万的教师去思考什么是新的工科,这是思想的解放,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新工科的新,既是形容词,也是动词。让我们整个工科新起来,就要把新工科建设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理解,要以新理念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传统专业的更新改造。新工科的建设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没有统一的最好的模式,只有统一的最好的目标,要培养未来多样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舞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副处长 杨秋波
人才培养应从跟踪式转变成创新引领式
进入智能时代,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适应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又如何适应产业界知识爆炸这个过程?电子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了“六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从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探究知识等方面构建新工科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引领性人才。工程创新引领性人才应该具备软实力、硬实力,软实力是指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国际视野,硬实力是指知识快速获取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知识综合与集成能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最终要从跟踪式转变成创新引领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技术工程师培养成知识综合能力集成的领军人才。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新的工程、新的工科、新的课程、新的生态以及新的环境,把科研和教学融合在一起。新的课程强调大学四年过程中的逐级挑战,创新和实践、工程领导力培养要贯穿全过程;新的生态,强调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的新生态,包括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多学科的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等;新的环境是指我们要积聚优势,把优势的资源投入到本科的工程人才培养中。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当代大学教育应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对新时代人才的迫切要求,当代大学教育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校园围墙里,必须朝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建设支撑未来世界科技、国民经济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专业,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对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要求,按照“强优、扶需、抚特”的原则,改造升级现有专业,孕育医工结合、文理渗透、管工贯通新专业,首批举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12个;与华为、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创办12个“菁英班”,实施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交叉培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科学家型的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郑庆华
社会科学也应该有新内涵
新工科的建设既要关注产业需求和国家战略,也要关注产业未来的发展。除了国家提出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之外,浙江大学还提出了新社科和新理科,社会科学也应该有新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不仅人工智能这样的新专业需要关注学科交叉,已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更值得嫁接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技术。与此同时,我们在关注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也应关注到文科和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新兴学科交叉领域不断涌现,对文科和社会科学要有新的认知,比如,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就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这反过来也对文科和社会科学的生长方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跟脑科学、人工智能等进行交叉和融合,需要认真思考。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叶民
理论基础是工科教育的根本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理论基础是工科教育的根本,在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成为综合运用系统集成的理论依据,高校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最终将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任何时候基础教育都应常抓不懈。跨学科培养是工程教育适应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一专多能将成为未来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关注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扎根工程领域,深入一线是工程技术人员成才的先决条件,学习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立足一线、立足工程的信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建设的热情和情怀。
——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 田喜民
新工科教育将深刻改变工程教育的理念方法
什么叫新工科?“新工科”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的工程教育,即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转型和改良;二是新工科的教育,需要开拓建设新专业。“新工科”环境下的工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应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这个跨学科是指真正有能力跨两个硬核的学科;二是要有更多的科学素养,既能求真、求美,有刨根究底的精神,也有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新工科教育不是对现有工程教育的改良,它将深刻改变工程教育的理念方法,而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有可能是新工科重要的发源地。
——复旦大学副校长 徐雷
新工科教育首先要培养人
天津大学的新工科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集合3类5种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的新工科教育首先要培养人,这个世纪的人才竞争其实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人做事的动机,人面临很多问题的乐观态度、面临挫折的坚毅。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的核心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品格的塑造,二是文理教育,三是工程创新,四是专业培养。这个方案好不好在于毕业生,学生还没有毕业怎么办?那就一步一步好好做,迅速迭代,发现问题就改变。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 顾佩华